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内镜检查:专家详解胃癌预防方案
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内镜检查:专家详解胃癌预防方案
房静远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主任医师、教授,是国内消化疾病领域的权威专家,尤其在萎缩性胃炎和胃癌预防方面具有深厚的学术造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他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发表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胃癌风险关系的重要观点,为消化疾病诊疗提供了重要参考。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风险
房静远教授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早在1994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和世界卫生组织就将H.pylori定义为Ⅰ类致癌原。研究显示,几乎所有的H.pylori感染者(包括体检证实的无症状感染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慢性活动性胃炎,长期或反复感染后部分患者可发生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甚至癌变。
在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一项研究显示,我国慢性胃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自2003年起至2012年,发病率升高87.8%。基于内镜诊断的慢性胃炎患病率接近90%,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CAG是胃癌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其癌变风险显著高于非萎缩性胃炎。
预防与管理策略
房静远教授强调,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可以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病率。标准H.pylori根除方案为铋剂四联方案(质子泵抑制剂+铋剂+2种抗菌药物,治疗10或14天),根除治疗完成4周后复查13C或14C尿素呼气试验,以评估根除效果。根除H.pylori可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延缓或部分逆转胃黏膜萎缩。
除了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进行内镜检查也是预防胃癌的重要手段。根据胃镜和病理检查结果,制定不同的随访策略:
- 轻度萎缩患者每3年进行1次内镜和病理随访,有胃癌家族史者每1~2年监测1次;
- 中至重度萎缩伴肠化生者每年随访1次;
- 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者每6个月随访1次;
-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者确诊后立即行早期内镜或手术治疗。
对于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建议每3年进行1次内镜随访。此外,还可以通过非侵入性血清学检测(如胃蛋白酶原、胃泌素17、H.pylori抗体等)初筛癌变高风险人群,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内镜随访。
中医治疗视角
在中医方面,房静远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CAG的中医证型主要为脾胃虚弱型、肝胃气滞型等。其中,肝胃气滞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与胃镜下表现及病理改变存在相关性。临床中可通过中医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进行准确辨证,注重“调气活血解毒”,对于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截断病势、延缓恶化有积极意义。
结语
房静远教授的研究和临床实践表明,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预防,可以有效控制胃癌风险。根除幽门螺杆菌、定期内镜检查、合理使用抑酸药物和胃黏膜保护剂,以及结合中医辨证施治,是当前预防和治疗慢性胃炎及胃癌的有效策略。对于广大患者而言,及早发现、及早治疗是提高预后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