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艳玲医生:焦虑是饭后胃疼的“隐形杀手”
陈艳玲医生:焦虑是饭后胃疼的“隐形杀手”
“饭后胃疼,可能是你的焦虑在‘作祟’。”上海心理咨询中心专家陈艳玲医生如是说。作为一位从事精神心理临床工作四十余年的资深医生,陈艳玲擅长运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各类精神疾病,其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临床经验,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福音。
焦虑如何影响我们的胃?
焦虑,这种看似与身体无关的情绪问题,实际上能通过复杂的生理机制影响我们的消化系统。当人处于高度焦虑状态时,身体会启动“战斗或逃跑”模式,即应激反应。这种反应会导致自主神经系统失衡,表现为心悸、出汗、肌肉紧张等症状。而这些生理变化,会间接影响到胃肠道的功能。
具体来说,焦虑时体内会释放大量压力激素,如肾上腺素和皮质醇,这些激素的过量分泌会影响胃酸分泌和胃肠蠕动,导致胃部不适、消化不良甚至胃溃疡。此外,焦虑引发的过度担忧和紧张,还会使大脑对胃部的正常信号过度敏感,从而放大疼痛感受,形成恶性循环。
如何缓解焦虑引起的胃疼?
调整生活方式
规律作息:保持固定的睡眠-觉醒周期,避免熬夜,确保每晚7-9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健康饮食:避免辛辣、油腻食物,减少咖啡因和酒精摄入,多吃富含维生素D和Omega-3的食物,如鱼类、坚果等。
适量运动:定期进行户外活动如散步、慢跑或瑜伽,促进新陈代谢,增加阳光照射,帮助合成血清素。
学习放松技巧
深呼吸练习:每天花几分钟进行深呼吸,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
正念冥想:通过冥想训练专注力,减少杂念,达到内心的平静。
渐进性肌肉松弛:通过逐步紧张和放松身体各部位肌肉,达到全身放松的效果。
培养兴趣爱好
积极参与社交活动,培养新的兴趣爱好,不仅能丰富生活,还能有效转移注意力,减少焦虑感。
寻求专业帮助
如果自我调节效果不佳,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通过认知行为疗法等专业手段,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和减轻焦虑症状。
预防胜于治疗
长期的焦虑状态不仅会影响生活质量,还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研究发现,过度焦虑时体内分泌的乙酰胆碱过量,会促进胃部异常神经的出现,甚至可能诱发基因突变,增加胃癌风险。因此,预防焦虑,保持心理健康,对于维护身体健康至关重要。
焦虑引发的胃疼虽然令人困扰,但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调整和心理调适,大多数人都能有效缓解症状。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务必及时就医,以免延误病情。记住,关注心理健康,就是关注身体健康。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学会与自己和解,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真正拥有健康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