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亲”现象频发,专家支招重建亲情关系
“断亲”现象频发,专家支招重建亲情关系
“农村悄然出现以家庭为单位的断亲”话题近日登上微博热搜,一众网友纷纷留言,话题阅读量破亿。这一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亲情淡漠的现状,引发了公众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亲情淡漠: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
有学者将青年“断亲”总结为懒于、疏于、不屑于同二代以内的亲戚互动和交往的一种现象。社交平台上有网友讲述自己的过年经历:“小时候去亲戚家图个热闹,长大走亲戚反而是一种顾虑,都在问我去年挣得怎么样啊,做的啥工作,找对象了没,结婚了没,有孩子了没?”为了躲避亲友们的催婚催育,不少年轻人选择独身到其他地方旅游,或者干脆在工作地的出租屋过年。
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陈友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博士研究生宗昊的研究指出,走向现代社会,“断亲”现象多种多样。研究认为,“断亲”作为时代变迁的产物,除了个体的理性选择,仍需要挖掘其背后的社会结构以及生活方式等要素,从而更好地理解“断亲”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内在机制,成因包括地缘的崩坏,城市化与人口迁移流动;价值观多元,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层;人情与金钱,市场经济发展与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减少社交成本,生活压力与内卷;数字化生存,趣缘与网络。
亲情的重要性:个人成长的基石
亲情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江门市台山市教师发展中心心理教研员张鹏英指出,亲情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认知的启蒙者、情感的支持者、能力的培养者以及价值观的塑造者等不可或缺的角色。
健康积极的亲情是孩子情感的支持者,父母、长辈的一句安慰、一句鼓励、一份认可都会让孩子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感受到自己不是孤立无援的,将更有力量去克服困难,更有自信和勇气,有更强的安全感。在家庭生活中,孩子通过与父母、长辈以及兄弟姐妹等家庭成员的相处,逐渐学会如何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培养解决问题、适应社会的能力。
如何找回亲情的温度?
解决“过年回谁家”的难题
随着社会趋势的变化,跨地域婚姻越来越普遍,年轻夫妇与父母相隔甚远,更加渴望能够在春节与父母团聚。在社交平台上检索过年回谁家的相关内容,有许多网友都在分享自己的家庭故事。有人将自己的家庭状况详细描述,请广大网友来评理;有的人每逢过年都会因为去谁家与另一半争吵,不知如何化解这周而复始的矛盾。
西安交通大学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靳小怡教授建议,首先可以考虑两家之间距离的远近,根据自身家庭的情况合理规划过节时的回家安排;其次可以看双方家庭的兄弟姐妹的构成,如果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可以考虑轮流去对方家过年的形式;最后,需要考虑父母的身体情况,不要造成子欲孝而亲不待的遗憾,但最终选择何种形式欢度春节,每个家庭应该都有自己的模式和习俗,还要根据各个家庭的具体情况协商决定。
日常生活中的亲情教育
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学生成长促进中心主任李元琳表示,最好的亲情教育就是过好最普通的日子,比如在家庭生活中,父母要孝敬老人,与老人沟通的时候和颜悦色,买菜做饭时要考虑到老人的需求,多陪老人散步、聊天,给老人按摩,教老人使用电子设备等。
大家一起做饭、打扫卫生、分担家庭劳动等,都是最好的示范。做家务时,要邀请孩子帮忙,让孩子感受到责任、价值和尊重。当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家长要当着家里人的面给孩子点赞:“今天奶奶想吃的排骨是宝贝买的,很会挑选呢!”温馨的氛围不仅让孩子感到愉悦,也会让老人看到孩子的成长。
理解与尊重:亲情的双向奔赴
理解和尊重是相互的,要让孩子尊重和孝敬长辈,长辈也要理解现在的孩子。长辈要认识到,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信息时代,他们接触的信息量非常大,和过去的生活环境有很大的不同。例如,孩子可以通过互联网学习各种知识、了解世界各地的新闻。长辈可以和孩子一起探讨他们感兴趣的网络话题,如热门的科技产品、有趣的网络文化等,从而更好地理解孩子的生活状态。
同时,长辈也要理解,现在的社会竞争更加激烈,孩子们也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压力,现在的孩子在学校不仅要学习文化知识,还要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实践活动。长辈要理解孩子,比如可以和孩子交流在学校遇到的问题,给予合理的建议。
结语:亲情是永恒的港湾
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或许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忽视了亲情的重要性,但请记住,亲情是永恒的港湾,是我们成长路上最坚实的依靠。让我们从这个春节开始,重新点燃家庭的温暖,让孩子们重新感受到亲情的力量。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最温暖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