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报告(英文版)
2024年构建循环生态——探索消费后塑料污染治理的中国方案报告(英文版)
随着全球塑料污染问题日益严重,中国在塑料污染控制和回收方面的举措值得重视,作为解决这一困境的潜在方案。中国的塑料废物回收率居世界前列,2022年达到30%,并且建立了庞大的回收处理能力。
为了科学评估各城市生活垃圾分类的现状,找出关键问题,为了探索最佳实践,协助市政管理部门完善垃圾分类管理机制,公共环境研究所(IPE)和万科基金会在中国环境新闻工作者论坛的指导下,于2020年联合发起“生活垃圾分类快照”活动。在绿色江南、阿牛公益、零浪费联盟等60余家机构以及众多网民的支持下,参与者提交的问卷数量已达180,000份,涵盖全国328个城市的100,000多个社区。
评价结果显示,按照《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设施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要求,在标准化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上,领先城市保持了较高的垃圾分类水平,宿州和上海得分最高。像北京这样的城市在建立分类收集和处置系统后,依靠二次分类也实现了垃圾分类的目标。然而,我们的研究发现,随着送餐、电商等新商业模式的快速扩张,生活垃圾中低价值塑料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其中大部分与其他废物混在一起,要么被焚烧,要么被填埋,造成资源利用率严重不足。在“十四五”规划后半期,一些地区已开始尝试通过财政补贴来解决这一不足,但从长远来看,维持此类体系仍是一个挑战。
根据扩大生产者责任原则,我们建议在宿州、上海、厦门、北京等生活垃圾分类条件相对成熟的城市开展试点,与快递服务、电子商务平台、食品饮料企业等大批量消费后塑料垃圾的主要生产商,通过多方合作,将其纳入城市垃圾回收体系。基本做法是:以生活垃圾中的塑料垃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我国垃圾分类体系的现有基础和比较发达的回收产业链,大幅降低回收再利用成本。推动企业在减少塑胶方面的责任落实,并建立可持续的消费后塑胶闭环回收系统。
目前,全球正在紧急应对塑料污染问题。2022年3月,第五届联合国环境大会通过了一项关于终结塑料污染的决议。自那以来,各方一直在进行谈判,争取最迟在2024年底达成一项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全球塑料条约。2024年8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要积极参与控制海洋污染、塑料污染等领域国际规则制定,凸显出塑料污染防治和全球规则制定在推动绿色转型方面的作用。
我们与 CPCIF 的跨学科研究旨在引起人们对中国在家庭垃圾分类方面取得的重大进展以及其在消费后塑料回收方面的巨大潜力的关注。我们还寻求确定可以作为参考的全球最佳实践,为合作建设消费后塑料循环回收系统奠定基础。通过探索既具有生态可行性又具有经济可持续性的创新解决方案,我们希望共同应对全球塑料污染控制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