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李振声院士获共和国勋章,小麦生物技术再突破

创作时间:
2025-01-22 09:49: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李振声院士获共和国勋章,小麦生物技术再突破

近日,我国著名小麦遗传育种学家李振声院士被授予“共和国勋章”,以表彰他在小麦远缘杂交与染色体工程育种领域的卓越贡献。这一荣誉不仅是对李振声院士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长期奋斗在科研一线、为国家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肯定。

李振声院士是我国小麦远缘杂交育种的奠基人,他的研究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科研生涯中,他带领团队在小麦育种领域取得了多项开创性成果。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他通过小麦与十倍体长穗偃麦草的远缘杂交,成功培育出“小偃”系列品种。这一突破不仅开创了小麦远缘杂交品种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先例,更为重要的是,它为小麦育种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利用外源基因改良小麦性状。

在非整倍体材料的创制方面,李振声院士团队基于4Ag(4D)蓝单体胚乳颜色遗传规律的研究,提出了通过染色体易位建立小麦蓝粒单体标记系统。这一创新性方法不仅简化了染色体工程的操作流程,还为后续的基因定位和育种工作提供了重要工具。

在此基础上,他们进一步开发了“缺体回交法”,成功获得了小麦异代换系。这一技术突破为小麦染色体工程育种开辟了新途径,极大地丰富了小麦育种的遗传材料。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小麦育种迎来了新的机遇。中国农业大学等单位在《自然》期刊发表的最新研究,通过对17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的基因组分析,精准鉴定了近25万个结构变异,揭示了这些变异与小麦适应性、产量和品质之间的关系。这一发现不仅为理解小麦基因组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视角,更为未来的小麦育种工作提供了宝贵的基因资源。

研究发现,中国小麦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于国外品种,这可能与我国小麦商业化育种发展相对较晚有关,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遗传多样性、维持了品种较高的韧性。这一发现为未来作物育种体制的调整提供了重要参考。

此外,研究还揭示了多个重要性状的遗传机制。例如,1B/1R易位系的研究表明,黑麦1RS染色体替换1BS后,品种的抗病性和水肥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春化基因VRN-A1的拷贝数变异则参与了小麦“春性”与“冬性”的转变和演化。这些发现为定向改良小麦品种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振声院士及其团队的开创性工作,以及新一代科研人员的持续努力,共同推动了我国小麦育种事业的发展。当前,我国小麦单产已从建国初期的不足100公斤提高到现在的399公斤,有力支撑了国家粮食安全和人民营养健康。

展望未来,随着基因组学、生物信息学等前沿技术的不断进步,小麦育种将更加精准和高效。如何充分利用基因组结构变异,实现小麦品种的定向改良,将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同时,如何在保障产量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小麦的品质和环境适应性,也是育种工作者需要面对的挑战。

李振声院士获得共和国勋章,不仅是对他个人成就的认可,更是对我国农业科技工作者的鼓舞。在新时代,我们期待更多的科研人员能够像李振声院士一样,扎根田野,潜心研究,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