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的龙年传奇
中华第一龙:红山文化的龙年传奇
2024年,农历甲辰龙年。在这个特殊的年份里,让我们一起探寻中华龙文化的源头,走进红山文化,了解被誉为“中华第一龙”的C形碧玉龙背后的故事。
翱翔于天际的玉龙
1971年,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赛沁塔拉村,一位普通的农民在田间劳作时,意外发现了一件造型独特的玉器。这件玉器高26厘米,重1000克,通体呈墨绿色,造型如同字母“C”,颈背长须卷曲与躯体相合,形如飞腾,背上有圆孔,穿绳悬挂,龙的首位恰好处于同一水平线。经考古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属于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距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
这件玉器的发现,不仅震惊了考古界,更让世人重新认识了中华龙文化的起源。它造型独特,雕琢工艺精湛,属于“红山文化”玉器群中的上乘之作。更重要的是,它是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也是最大的玉龙形象,因此被尊称为“中华第一龙”,现永久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文化的源头
龙,作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其起源一直众说纷纭。但近年来的考古发现,为我们揭开了龙文化起源的神秘面纱。
早在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时期,辽西地区就已经出现了龙崇拜的迹象。在兴隆沟遗址,考古学家发现了用陶片和石块摆放成的S形猪首龙形象,这是目前考古确认的最早龙形象。阜新查海遗址出土的长达19.7米的石堆龙,更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体形最大的早期龙的形象。
到了距今约7000年到6400年的赵宝沟文化时期,敖汉小山遗址出土的一件陶尊形器上刻划的猪首龙,采用了写实手法表现头部的长吻和獠牙,身体则呈抽象的S形蜷曲状,这是目前所知辽西地区最早的猪首龙形象。
红山文化时期,龙崇拜进入成熟期。除了C形碧玉龙,这一时期还出现了C形黄玉龙、牛河梁遗址龙凤佩和典型的玉猪龙等龙图腾遗物。这些发现表明,至迟在红山文化时期,龙图腾崇拜已在西辽河流域基本形成。
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红山文化C形碧玉龙的发现,对后世玉器雕琢工艺和崇龙礼俗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飘扬的勾角、细腻的雕琢工艺,成为后世玉龙造型的重要参考。安徽天长三角圩汉墓出土的龙形玉环,战国至唐代玉器上的网格纹,都可见红山玉龙的遗风。
龙文化并非孤立发展,而是通过不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逐渐形成统一的形象。崧泽文化晚期至良渚文化早期的浙北地区,受红山文化影响,出现了蜷体玉龙。凌家滩文化的玉龙与红山文化C形玉龙在龙首特征上有一定共性。仰韶文化的蚌壳堆塑龙、陶寺遗址的彩绘龙盘,都体现了龙文化在中原地区的传承与发展。
龙年新篇
2024年,龙年再次唤醒了中华民族对龙文化的记忆。全国各地以“龙”为主题的文化活动精彩纷呈。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点亮中国灯”活动,以龙年灯会为主题,展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南京秦淮河畔,华灯璀璨,流光溢彩,上演了一场实景版的《上元灯彩图》。
“龙年有礼 一起过节”文创推广活动,将承载中国精神内涵的文创好礼送至世界各地,让海外友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从法国巴黎到瑞典斯德哥尔摩,从日本东京到马来西亚吉隆坡,龙年文创礼盒传递着中国新年的传统文化,呈现精彩的中国故事。
从8000年前的兴隆洼文化到2024年的龙年新春,龙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文化标志、信仰载体和情感纽带,历经数千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凝聚了先民的智慧与艺术创造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卓越、崇尚和谐的精神追求。在新的龙年里,让我们以“中华第一龙”为起点,传承龙文化,续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