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军炮楼有完整防御体系,八路军攻坚需重炮支持
日军炮楼有完整防御体系,八路军攻坚需重炮支持
在抗日战争中,日军炮楼是专门针对中国游击队设计的防御工事。这些炮楼虽然看起来简陋,但却构成了难以攻克的防线。本文将通过对比欧洲战场的碉堡,揭示日军炮楼的真实防御体系,并批评抗日神剧中对战争的歪曲描写。
炮楼,是日军为了中国抗日游击队而量身定做的一种独属于中国战场的军事设施。
炮楼里面没有炮,就十条步枪左右,外加一挺机枪,极少数炮楼会配一具掷弹筒。炮楼也不是用钢筋混凝土修建而成,而是使用造价低廉的砖头和木头做成的。
而欧洲战场上普遍使用的是碉堡和暗堡,全部钢筋混凝土修建,只露出地面一小部分,一般都配备重机枪。设计原则是暴露面积越小越好,火力越强越好。必须要能抗住重炮的打击,同时给予敌人强大的威胁。
像日军炮楼这种军事设施在欧洲战场上的绝对不会使用的,因为炮楼又高又大,还脆,碰到大炮那一炮就上天了,简直就是活靶子。
那为啥日军会为了中国游击队而修建这种弱不禁风的炮楼呢?难道真以为偌大的游击队,集合一个县甚至一个市的力量,连一个大炮都没有?
你说对了,当时的游击队,集合一个市的力量,还真连一个大炮都没有。
日军炮楼的设计与防御体系
很多人觉得炮楼就是一个光秃秃的楼,只要我在夜里偷偷接近,一下子就能冲到炮楼下面的射击死角,然后想怎么打就怎么打。
如果你是日本人,你会修建这么弱智的军事设施么?
那个高高大大类似于瞭望塔的炮楼,是一座炮楼的核心工事,但并不是全部工事。
炮楼的周围会有一圈围墙,形成一个院子,院子里会有各种生活设施和仓库等。
在围墙的院子外面一定会挖有壕沟,如果附近水源充足甚至会灌水,形成护城河。
在壕沟的外面还会有5~15米左右厚度的铁丝网等障碍物,铁丝网内布置有绊发雷,触碰铁丝网会引发爆炸。
在铁丝网的外围会清空一切障碍物,民房、树林、草丛等一律烧毁,也不允许种庄稼。这片区域整整有200米宽,全部划为军事警戒区。
而平时驻守日军会对周围的地形做射距训练,把周边摸的一清二楚,夜里只要听到声响,估个大概位置,抬手就是一枪,打的特别之准。
这是一个珍贵的历史图片,八路军在攻击日军炮楼前曾做了一个沙盘,全面模拟目标炮楼的地形,正好给我们清晰的还原了一个炮楼的全貌。
这样一个炮楼里通常会配置13人及一挺机枪,对装备简陋的游击队而言,这已经属于压制性火力了。
轻武器部队白天攻击这样的炮楼,属于送死,来多少死多少,你跨过200米的开阔地都能被机枪打死几百个人,更别提拆除铁丝网了。
所以游击队打炮楼都是晚上摸黑来,而且只打2个小时,到点就撤,不撤的话日军增援部队就来了,到时候想撤都撤不掉了。
这样的炮楼属于砖木混合结构,很脆,在大炮面前堪称活靶子。
但当时的游击队别说大炮,连炸药包都没有,只有“土豪”的游击队和八路正规军,才能凑出足够当量的炸药包。
大炮肯定是没有的,哪怕是八路正规军大部分也只有少量的掷弹筒,这种掷弹筒炸人还可以,如果打在炮楼身上和挠痒痒差不多,无法构成任何威胁。
八路军的攻坚策略
在1940年攻占孟县的过程中,八路军曾缴获了一门92式步兵炮,长下面这个样子,这不算什么重炮,但是其威力已经足以对炮楼产生致命威胁。
这门炮只需要4~5发炮弹就可以摧毁一座炮楼,八路军利用这门炮,用300多发炮弹,一年不到就摧毁了80多座炮楼。
这门炮最大的制约就是炮弹的缴获极其困难,而初期我军无能力生产这种炮的合格炮弹,每一发炮弹的使用都要层层请示,轻易不得动用。
抗日战争的真实面貌
我们都听说过一句很熟悉的话,叫每一颗子弹都要消灭一个敌人。
是八路军想秀自己枪法么?并不是,这么做是被逼的。
抗日战争时期,我军作战目的里极其重要的一环就是利用缴获的武器弹药来补充损耗。
每一颗子弹,都是抗日战士靠血换来的。
如果打了胜仗,但是弹药损耗过大,缴获远远不能弥补损耗,那这个指战员是要写检讨的,严肃总结经验教训。
“没有枪,没有炮,敌人给我们造。”
这句话体现出的其实是悲凉和当年中国贫弱的无奈。
当时八路军总部创建最早,规模最大的一座兵工厂,叫黄崖洞兵工厂,八路军规模最大的兵工厂,使用的机器设备是下面这个样子,堪称是一个纯手工作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