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能源崛起:太阳能和风能双剑合璧
农村新能源崛起:太阳能和风能双剑合璧
近年来,太阳能和风能在农村地区的应用日益广泛,不仅解决了农村能源短缺问题,还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这些清洁能源的应用不仅减少了环境污染,还推动了农村的数字化和智能化进程,为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农村新能源应用现状
在河北省张北县,一项创新的太阳能热电联供(PVT)耦合地源热泵跨季节储热技术正在为1260户村民带来“绿色暖冬”。这一项目充分利用张北丰富的太阳能及浅层地热资源,通过太阳能PVT系统在春夏秋季节进行土壤跨季储热,冬季则与地源热泵耦合为建筑供热。整套系统智能管理、一键操控,不仅使用方便,还适宜农村推广应用。据测算,该项目每年可减少标准煤2000吨以上,减少CO2排放5320吨以上。
在河南省兰考县,新能源正勾勒出未来“零碳村庄”的新图景。截至2024年3月底,兰考整县已安装屋顶光伏8000户,并网超过16万千瓦,其中已有超过4500家农户获得光伏发电收益。付楼村零碳电厂已接入村级配电网,以屋顶光伏发出的绿电结合用户侧储能,为居民用电、村内小商超和农产品加工厂等多种场景提供服务。该项目配套的公共充电站和农村能源革命研学基地等创收项目,每年可为村集体增加10万多元收入。
在浙江省某农村,一户农家排屋通过安装正泰电源户用储能系统,实现了太阳能发电的自发自用。该系统不仅在白天利用太阳能发电,还能将部分电力储存起来供夜间使用。正泰电源自研的户用储能PCS标配AFCI功能和5种基本工作模式,能够在各种环境下稳定运行,确保家庭用电安全。该系统支持热泵和智能负载控制,有效提升了光伏能源的利用效率,并降低了用电成本。
在森林防火领域,太阳能和风能发电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森林防火监控系统通常配备了远红外热感应预警系统和智慧防火监控,需要持续稳定的电力供应。太阳能和风能供电系统可以根据天气和季节的变化,灵活利用太阳能和风能进行电力供应,从而提高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在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风力发电机组可以为森林防火监控系统提供稳定的电力支持。
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农村新能源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日益显现。国家能源局数据显示,2023年分布式光伏新增并网容量9628.6万千瓦,其中户用光伏装机达到4348.3万千瓦,再创历史新高。截至2023年底,我国户用光伏累计装机规模突破1.1亿千瓦,覆盖农户累计超过500万户,户均年收入增长约2000元。
“千乡万村驭风行动”和“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将进一步推动农村新能源发展。按照规划,“十四五”期间将在具备条件的县(市、区、旗)域农村地区建成一批就地就近开发利用的风电项目,原则上每个行政村不超过20兆瓦。同时,还将组织实施“千家万户沐光行动”,建成1000个左右光伏示范村。据估算,如果每年选择具备条件的1000个村进行试点开发,按每村装机2万千瓦测算,年可新增风电装机2000万千瓦,新增投资约1000亿元。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杨旭东教授的研究表明,农村有望于204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据统计,我国农村区域各类屋顶面积共有273亿平方米。如果充分开发农村屋顶光伏资源,可实现20亿千瓦的装机容量,年发电量近3万亿度电,相当于20个三峡电站的年发电量。
面临的挑战与问题
尽管农村新能源发展势头良好,但仍面临一些挑战和问题。电网消纳成为发展瓶颈,一些省份出台了分布式光伏“红区暂停备案”等政策。分布式及户用光伏渗透率提高,急需改变发展模式。此外,农村新能源发展还面临并网消纳、项目用地、环境影响等方面的现实问题。
在推广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规范现象。例如,有报道称一些光伏公司通过虚假承诺、合同陷阱等方式欺骗农民安装光伏设备,导致农民背负高额债务。这些不良行为不仅损害了农民利益,也影响了农村新能源的健康发展。
未来展望
面对挑战,相关部门已出台多项政策措施,为农村新能源发展保驾护航。《关于组织开展“千乡万村驭风行动”的通知》强调,条件成熟一个就实施一个,不搞一窝蜂,不一哄而上。文件从保障项目用地、保障并网消纳、营造良好市场环境、加强金融支持等多个方面提出了支持措施。
招商证券研报指出,此次政策考虑了过去乡村风电发展遇到的问题,针对性提出支持,并给予各参与方相关实施引导。后续,在政策推动下,乡村风电项目有望进入有序发展轨道,为风电装机持续增添稳定需求。
农村新能源的崛起,不仅是一场能源革命,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太阳能和风能将在农村地区发挥更大的作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正如杨旭东教授所说,农村有望于2040年率先实现碳中和。这一目标的实现,将为我国整体碳中和进程注入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