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农村碳中和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发布:农村碳中和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近日,《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在北京发布,该报告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办,全面解读了最新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科学识别农业碳排放主要来源和减排潜力,系统梳理了种养业减排降碳、农用地固碳增汇、生物质能利用和绿色农机等领域的科技创新进展。
农业碳排放现状
根据我国最新发布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数据,2018年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为7.93亿吨二氧化碳当量,较2014年下降4.34%,农业活动碳排放总量呈现平稳降低趋势。同时,从1994年到2018年,我国农业GDP从0.96万亿元增加到6.47万亿元,万元农业生产总值对应的农业活动碳排放强度由6.32吨二氧化碳当量下降到1.17吨二氧化碳当量,这一最新数据已低于美国和德国,表明我国农业活动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
关键减排技术
稻田甲烷减排技术
稻田甲烷排放是我国农业温室气体排放的重要来源之一。近年来,我国在稻田甲烷减排技术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通过研发秸秆快腐技术、微生物菌剂以及筛选高产低排放水稻品种,配合节水灌溉等气候智慧型减排增碳技术体系,有效降低了稻田甲烷排放。例如,某地通过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稻田甲烷排放量减少了30%以上。
养殖业减排技术
养殖业减排主要集中在动物肠道甲烷减排和粪便管理温室气体减排两个方面。全国已有96个县整县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有效降低了粪污处理过程中甲烷和氧化亚氮的排放。例如,某大型养猪场通过改进饲料配方和优化粪便处理工艺,实现了年减排温室气体20%以上。
农用地土壤固碳增汇技术
在农用地土壤固碳增汇方面,有机物料添加技术的碳汇效果尤为突出,包括秸秆还田、畜禽粪肥还田和绿肥还田等技术。据统计,全国秸秆还田面积已超过7亿亩,不仅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还显著增强了农田的碳汇能力。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在生物质能利用方面,我国已构建起较为完整的产业体系。目前,全国大型沼气工程保有量达7395处,年产气14亿立方米;生物质成型燃料建成多个万吨级生产示范基地,加工站点达2664处,产能1260多万吨。这些生物质能利用技术不仅为农村提供了清洁能源,还有效减少了农业废弃物对环境的污染。
面临的挑战
尽管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一些挑战:
- 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尚不完善,需要建立科学适用、统一规范的测算标准
- 低碳农业转型面临经济效益不确定的问题,特别是在“大国小农”的国情下,分散化生产方式与规模化绿色技术应用存在矛盾
- 农业减排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存在障碍,部分农业生产经营者缺乏应用减排技术所需的知识、技术和资金
未来展望
为持续推动农业农村低碳发展,需要从制度、科技和人才培养等多方面发力:
- 发挥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制度效能,将农业碳汇纳入国家碳交易市场,构建绿色生态补贴政策体系
- 夯实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科技基础,加大减污降碳项目投入和科研创新力度,鼓励跨单位、跨学科、跨团队的合作机制
- 激发农业绿色低碳发展的主体活力,通过技能培训和产教融合项目,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者的低碳农业知识和技能
《2024中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报告》的发布,不仅展示了我国农业农村低碳发展的最新成果,也为未来农业绿色低碳转型指明了方向。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和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我国农业农村必将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