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宠需求推动非法贸易,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异宠需求推动非法贸易,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异宠(外来宠物)需求的增加,异宠市场迅速兴起。然而,这一现象背后却隐藏着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异宠贸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并呼吁公众拒绝饲养异宠,减少对异宠市场的需求。
“异宠”贸易驱动野生动植物非法贸易
异宠需求的增加直接推动了野生动植物的非法贸易。许多异宠,特别是那些外观奇特或稀有的物种,往往来自野外捕捉。这种需求刺激了非法捕捉和走私活动的繁荣。举个例子,东南亚的某些爬行动物,如绿色树蟒和红腿象龟,由于其独特的外观和在市场上的高价,成为非法捕捉的主要目标。非法捕捉不仅致使这些物种的野外种群数量大大减少,还导致了许多动物在运输过程中因不当处理而死亡。此外,这种无节制的捕捉行为也对捕捉地的生态系统产生了不可逆的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的严重丧失。
一位志愿者对于盗猎野生肉锥的现象深恶痛绝。图:志愿者
导致本地生物多样性丧失
引入异宠可能会严重损害本地的生物多样性。首先,外来物种可能会变成入侵物种。其次,异宠携带的疾病也可能对本地物种构成巨大威胁。外来物种入侵是全球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
比如,在美国的佛罗里达州的沼泽地,由于缅甸蟒的入侵,许多本地哺乳动物的数量急剧下降。缅甸蟒最初是作为宠物引入的,但由于一些饲主的弃养或这些蟒蛇的逃逸,它们在野外繁殖迅速,扩散范围广泛,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同样地,在澳大利亚,引入欧洲兔子后,这些兔子大量繁殖,导致本地植物的大面积消失和土地退化,严重影响了本地生物的生存环境。
其实,异宠的引入不仅仅是对一个物种的改变,而是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威胁。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图文无关)
入侵物种横行,生态系统岌岌可危
当一些外来物种作为宠物被引入新的环境时,它们往往会因缺乏天敌和竞争对手而快速繁殖,最终演变成为入侵物种,对当地的生态系统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害。
比如,美国牛蛙。原产于北美洲的美国牛蛙,因其硕大的体型和强健的战斗力,被引入世界各地作为宠物饲养或食材。然而,在美国牛蛙的侵略下,许多本土蛙类物种因栖息地丧失和种间竞争而濒临灭绝。
又如,鳄雀鳝。原产于美洲的鳄雀鳝,以其凶猛的掠食性成为水族馆的“明星展品”。然而,当鳄雀鳝逃逸或被遗弃到自然水域后,它们会对当地的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造成严重威胁,破坏食物链平衡,甚至引发生态灾难。近年来,我国水域越来越多的出现这种动物,许多直接来源于作为“异宠”饲养之后的弃养、放生。
福寿螺 ©绿会融媒·“海洋与湿地”(OceanWetlands)
破坏自然栖息地
异宠饲养的普及还导致了对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的破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许多栖息地被开发为捕捉和饲养异宠的基地。一些热带雨林中的某些鸟类和爬行动物常被捕捉用作宠物,这不仅直接减少了这些物种的野外种群,还导致了其栖息地的大量破坏。栖息地的丧失进一步加剧了生物多样性的危机,因为许多物种对其生存环境有着高度的依赖性,一旦栖息地遭到破坏,这些物种很难在其他地方生存。
在亚马逊热带雨林,为了捕捉色彩斑斓的箭毒蛙和树蛙,人们在密林中开辟了无数条林间通道,这些通道就像一道道丑陋的伤疤,严重破坏了原本完整的森林生态系统。因为栖息地被破坏,无数的树蛙失去了家园,最终成为人类贪婪欲望的牺牲品。
在东南亚的热带雨林,为了捕捉苏门答腊棕榈猫和马来麝香猫等珍稀动物,人们疯狂砍伐树木,导致森林面积急剧缩减。成片的动植物因为失去家园,面临灭绝的危险。这些行为不仅让很多珍稀动物陷入困境,也对整个生态系统造成了不可逆转的伤害。
带来疾病
异宠携带的外来疾病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严重问题。当这些异宠被引入新的环境时,它们可能带有对当地物种极具威胁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能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严重破坏。异宠身上的病菌和寄生虫可能会迅速传播,感染本地动植物,导致疾病爆发和物种灭绝,从而扰乱生态平衡,危及整个环境的健康。
《新发传染病》期刊(影响因子为11.8)的一篇论文讨论了野生动物、异宠贸易与新发传染病之间的关联。文章指出,野生动物是很多新发传染病的巨大储存库,同时也是一些以前得到控制的人畜共患病可能再次出现的源头。图源:doi: 10.3201/eid1301.060480
以两栖动物为例,非洲爪蟾(Xenopus laevis)被引入世界多地。因为近年来,非洲爪蟾因其独特的外表和易于饲养的特点,成为了一种受欢迎的宠物。这是南非的一种水生青蛙,是一种重要的模式生物。这种青蛙携带了一种致命的壶菌病(Chytridiomycosis),这种疾病对两栖动物有极高的致死率,并导致了全球范围内许多两栖动物种群的崩溃。这种跨区域的疾病传播不仅威胁到了特定物种的存续,也破坏了整个生态系统的平衡。
殷鉴不远,其实,这类例子不胜枚举。2022年,美国德克萨斯州有个养了非洲冈比亚巨鼠的男人,突然生了一种奇怪的病,高烧不退,身上还长了皮疹。去医院一检查,竟然是感染了猴痘病毒。医生说,这病毒可能是通过接触那些巨鼠,或者吃了它们的肉传染上的。这事一传开,人们都开始担心起来——原来这种病离我们并不遥远。
2023年,英国有几家孩子因为跟宠物龟(异宠)玩耍,结果全都拉肚子,吐得厉害。起初,家长们以为只是普通的肠胃炎,但几天后病情越来越重。送到医院检查,才知道是感染了沙门氏菌。医生告诉家长,这种细菌不仅能通过食物传播,还能通过接触宠物传染。
上图:宠物刺猬、宠物蜥蜴也是经常出现导致儿童感染的案例。图源:网络/环球网等
监管难度很大
随着异宠市场的蓬勃发展,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非法捕捉和贩卖这些动物往往隐秘且跨国,这让监管部门的工作非常棘手。比如,在东南亚和非洲,很多珍稀动物被秘密捕获,然后通过复杂的走私网络送往世界各地。虽然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已经采取了很多措施来打击这种非法贸易,但因为利润驱动和执法力度不足,这些非法活动依然很猖獗。这种非法贸易不仅破坏了生态平衡,还威胁到全球生物的多样性。
事实上,最重要的,还是公众在保护野生动植物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对于异宠,我们可以勇敢地说“不”——不赞成、不模仿、不购买、不跟风。这样就能帮助减少对异宠市场的需求。其次,了解并避免购买非法宠物,选择来自正规渠道的宠物。
另外,如果遇到非法异宠饲养,可以举报,推动我国有关部门加强对非法贸易的打击力度。最重要的是,口口相传,告诉我们的家人、朋友,传播相关知识,让更多人了解“异宠”并一起说“不”。
笔者还建议,某些专家若是再介绍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的时候,麻烦别再鼓吹“生物多样性的宠物价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