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集大型纪录片《长城长》:新技术展现长城文化新内涵
十集大型纪录片《长城长》:新技术展现长城文化新内涵
2024年5月29日晚,十集大型人文历史纪录片《长城长》在北京卫视收官。这部历时三年筹备拍摄的纪录片,以“探寻”为核心,通过全景式航拍、延时摄影和三维技术,展现了长城的雄伟壮观与深厚文化内涵。全片采访了数十位中外知名学者,从考古学、建筑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角度解读长城的故事,为观众呈现了一个立体而全面的长城形象。
长城,这条横亘在中国北方的巨龙,全长21,196.18千米,跨越15个省市区,是中国古代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侵袭而修建的军事防御工程。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最早由齐国在今山东境内修筑,全长500余公里。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将秦、赵、燕三国的旧城墙连接起来,从临洮到辽东绵延万里,从此有了“万里长城”之称。汉朝时期,长城进一步延伸至近万公里,成为历史上最长的长城。
然而,长城的意义远不止于军事防御。它还是一条促进经贸交流的纽带。长城沿线的关隘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贸易往来的通道。长城的修建和维护,体现了古人“互防”与“拒胡”的双重策略,展现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勇气。
在现代社会,长城已基本失去军事功能,但其文化价值和象征意义却历久弥新。2006年,国务院发布《长城保护条例》,2016年国家文物局颁布《长城保护员管理办法》,为长城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民间力量也积极参与到长城保护事业中来。例如,成立于1999年的长城小站,通过整理长城资料、开展保护宣传活动、在学校推广长城保护课程等方式,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长城保护。
《长城长》不仅是一部关于长城的纪录片,更是一次对长城精神的探寻。它让我们明白,长城不仅是砖石垒砌的城墙,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团结一致的精神。正如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吕帆所说:“《长城长》见物见景见古今,更见人见事见精神,以中国故事的讲法,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塑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