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首创热激活光致变色材料,智能变色领域获突破
中国科学家首创热激活光致变色材料,智能变色领域获突破
智能变色材料,作为一种能够根据环境变化而改变颜色的新型材料,近年来在多个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近期,中山大学付俊教授团队和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于涛教授团队在该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为智能变色材料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中山大学团队:热致变色智能窗户材料研究新进展
中山大学付俊教授团队在《科学通报》上发表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热致变色智能窗户材料的研究进展。研究重点关注了五种代表性材料:二氧化钒(VO2)、水凝胶、钙钛矿、离子液体和液晶。
其中,二氧化钒(VO2)是一种典型的热致变色材料,其在68℃附近会发生金属-绝缘体相变,导致光学性质的显著变化。水凝胶则通过溶剂蒸发或温度变化引起的体积收缩实现变色。钙钛矿材料因其优异的光电性能,在智能窗户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离子液体和液晶则通过分子排列的变化实现颜色的转变。
这些材料在智能窗户中的应用,不仅能根据环境温度自动调节透光率,实现建筑节能,还能提供更好的隐私保护和舒适性。然而,研究也指出,目前这些材料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挑战,如成本、稳定性和大规模生产等问题。
西北工业大学团队:开创热激活光致变色材料新纪元
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和于涛教授团队在《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首次实现了热激活光致变色材料的开发。研究团队通过在扭曲的三苯乙烯结构中引入邻位碘原子,成功构建了FTrPE-oI、ClTrPE-oI和BrTrPE-oI三种新型材料。
这些材料在室温下呈现非活性光致变色特性,但当加热到熔点后,其聚集状态从晶体转变为无定形态,从而激活光致变色性能,实现从透明到橙色的可逆转变。这种温度门控的变色机制,为智能变色材料的应用开辟了新的可能性。
基于这一创新,研究团队展示了该材料在新型加密热敏印刷、热轨迹示踪以及多级防伪等领域的应用潜力。这种通过温度控制实现的变色调节,不仅提高了材料的多功能性,还为下一代智能变色材料的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望未来:智能变色材料的广阔前景
两个团队的研究成果,分别从热致变色和光致变色两个角度,推动了智能变色材料的发展。这些新材料不仅在建筑节能、智能显示、防伪等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还为未来的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方向。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智能变色材料有望在更多领域实现突破,为人们的生活带来更多便利与可能性。这些研究不仅展示了中国在智能变色材料领域的科研实力,也为全球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