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慕蓉:从《七里香》到蒙古草原的诗意旅程
席慕蓉:从《七里香》到蒙古草原的诗意旅程
席慕蓉,这位蒙古族著名女诗人兼画家,以其代表作《七里香》闻名遐迩。除了诗歌,她还热爱绘画,尤其对蒙古草原充满了深深的眷恋。席慕蓉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她的成长轨迹,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从早期的《七里香》到近期的“原乡写作”,席慕蓉用诗和画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
《七里香》:一首诗,一段传奇
1981年,席慕蓉出版了她的第一本诗集《七里香》。这部诗集的出版在上世纪80年代的台湾刮起了阅读旋风,很快被加印七次。后来又被介绍到祖国大陆,一时间洛阳纸贵。据席慕蓉自己说:“诗能说清楚的事情,平时却怎么也说不清。”写《七里香》时,正是席慕蓉一生中最安静的时刻,那是读书,恋爱,结婚,生子及只有一点点乡愁的年岁,感觉灵敏而纯粹,是生命最清灵的时刻。
《七里香》诗中的白描插图,也是她哄孩子睡觉时画的。一支钢笔、一本本子,搁在床边,随时随地地画。小孩子们也特别安静,看到他们的妈妈拿着笔,就很满足地睡着了。
一直到现在,回头再看自己的旧作,席慕蓉仍然为自己感到庆幸。“幸好我在36岁的时候写出了《七里香》,我庆幸在我要写的时候写了出来。不少人都会悔其少作,但我没有,我觉得幸运的是,在我走过来的路上,留下了《七里香》。”
绘画艺术:另一种语言的诉说
席慕蓉全名是穆伦·席连勃,意即大江河,“慕蓉”是“穆伦”的谐译。1943年农历10月15日席慕蓉生于重庆城郊金刚坡,祖籍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1949年迁至香港,幼年在香港度过,后随家飘落台湾,13岁时在日记中写诗,1956年入台北师范艺术科,1964年到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进修,入油画高级班。1966年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皇家艺术学院。1970年以穆伦为笔名,在《联合副刊》发表作品。
与其说她是一名美术家,不如说她是一名诗人、散文家。她的《七里香》所描述的意象——七里香。应该指的是月橘,《中国植物志》收载七里香的正名为:千里香,七里香。为芸香科小乔木或灌木,产台湾、福建、广东、海南及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省区的南部,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斯里兰卡等地。
“在绿树白花的篱前”,可见,它是一种可以做绿篱的植物。因为其花香浓郁,远远地就能闻到,因此又有九里香甚至千里香的别号。席慕蓉这首《七里香》的内容其实可以用“追梦少年轻别离,沧桑中年归故园”来概括。因此那种淡淡的乡愁,就如记忆中的年少时光一样,令人迷恋,令人感怀嗟呀。
蒙古草原:永远的乡愁
席慕蓉的祖籍是内蒙古察哈尔盟明安旗,家族成员都是蒙古贵胄,但在日军侵袭草原时却不得不举家逃难。席慕蓉出生在重庆——全家的避难路上,此后随着家人辗转漂泊,从重庆到南京、香港,最终定居台湾,其间曾赴比利时求学。在人生的前半程,席慕蓉从未有机会踏上蒙古高原,她曾说:“蒙古是我的故乡,我没有在那里生长,所以是我的原乡。”
在席慕蓉的散文中,乡愁在外婆讲述的故事中的希喇穆伦河里;在父亲教她的蒙语歌里;在台湾一年一度的圣祖大祭中;在香港选购的印石和喀什米尔买到的发饰里;在尼泊尔一家手工艺品店店主所诵读的一句经文里;在石门乡间突然发现的一只鸟上;在卢森堡一个芳草萋萋的山坡上;在台重庆南路的一家书店里读到的一首诗中。
1989年是席慕蓉与蒙古高原的关系发生转折的结点,也是其散文近乎转型的时间点。对蒙古高原魂牵梦绕、朝思暮想却只能“第二手”建构“原乡”的席慕蓉,在这一年终于可以回到祖辈生长的家园。席慕蓉终于与“原乡”相逢相拥时,草原的广阔和文化的丰富超乎她的意料,她称自己如候鸟“鸿雁”一般,每年都要北上归乡。
自1989年起,席慕蓉几乎已走遍蒙古高原及生长在这片大地上的所有蒙古部落,除此之外,她也探访与之关联的鄂温克、鄂伦春、达斡尔等民族。她潜心学习蒙文、阅读史料、拜访牧民、了解文化。其心态由对本民族的珍爱扩展为对所有民族及其文化的敬畏。而其“原乡”书写也经历了由想象到写实和由“客观资料”到“主观经验”的转变,并在此过程中对“原乡”进行了“解构”。“几十年来,在心里不知道试着给自己描绘了多少次,可是,眼前的景色,却是从来也想象不出的辽阔与美丽。”原来草原要远比她想象中更“辽阔与美丽”。“牧羊女”的角色于她而言,是浪漫的想象,但母亲却告诉她作为蒙古贵族后裔,她的身份根本不需要她去放牧。而当席慕蓉走进“父亲的草原”,发现家族“那传说里的总管府邸,那许多的建筑和排成长长一列的蒙古包”却在几十年里早已变成一片“废墟”。她方才明了这些才是真实的“原乡”。
最新的足迹
2024年11月,席慕蓉在台北家中接到电话,得知叶嘉莹老师去世的消息。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席慕蓉的思绪又回到2002年的秋天,78岁的叶嘉莹来到了心心念念的叶赫水,伫立远眺,说:“这不就是那首诗吗?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我尊敬她,同时又觉得亲切。”席慕蓉回忆道,她从一个仰慕者到与叶嘉莹真正结识,已是2002年。叶老师对席慕蓉说,我也是蒙古族,我们的家是从叶赫水过来的。你如果找到叶赫水,我们就一起去看。席慕蓉便立刻托朋友去找,还真找到了。
到吉林省看过叶赫水之后,席慕蓉与叶嘉莹2005年又去了呼伦贝尔,上了大兴安岭。同为蒙古族,让她们更为亲近。“我不是你的老师,是你的朋友。”叶嘉莹这样对席慕蓉说,但席慕蓉仍敬重地称老师,“叶老师没有刻意教导我什么,但每次与她交谈,我都获益良多。”除了见面,二人时常通过电话联络,大多谈论文学。
席慕蓉透露,她很想写关于蒙古族英雄的诗,写了几次,叶嘉莹看后都觉得不够好。席慕蓉急切地对老师说,“这是我从小就想写的,可是我不知道怎么写,却非写不可。”叶嘉莹听后说,“那就不一样了,如果你真的是心里有这个事情,那就去写,不管写得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好的、都是有用的、都是对的。”这番话给了席慕蓉莫大的勇气,她终于完成了诗集并付梓出版。
从《七里香》到蒙古草原,席慕蓉用诗和画描绘了一个又一个动人的故事。她的作品不仅记录了她的成长轨迹,也表达了对故乡的无限思念。如今,这位年过八旬的诗人依然在创作,用她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继续着她的诗意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