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成都“开门治堵”成效显著
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成都“开门治堵”成效显著
汽车保有量全国第一,成都如何破解交通拥堵难题?
截至2024年6月底,成都市汽车保有量达到674.06万辆,这一数字较2003年的34.5万辆增长了近20倍,成都也因此超越北京、重庆等城市,成为全国汽车保有量第一的城市。面对如此庞大的汽车保有量,成都的交通治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开门治堵”:成都的创新实践
为应对交通拥堵问题,成都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科学治堵、高效治堵、开门治堵”的工作思路。其中,“开门治堵”成为成都交通治理的一大亮点。
“开门治堵”强调政府与市民的互动,通过12345热线、网民留言等渠道广泛收集市民意见和建议。据统计,成都“开门治堵”以来,累计收到市民意见建议3200余件,其中已采纳2800余件。“开门治堵”金点子征集活动启动以来,已有7万余人次积极参与,贡献多项治理城市拥堵优质建议;另有近6000名市民响应“预约通勤”号召,近7000名市民主动参加“私家车停驶”活动,通过实际行动错峰出行、绿色出行。
多管齐下,系统治理
在交通治理的具体措施上,成都采取了多管齐下的策略:
智慧交通建设:优化路口信号配时1832个,打造片区微循环19个,完成精细管理提能12处,智慧交通提能1处。
道路优化工程:实施退围拆围工程,释放车道49条,优化公交线路和站点26处。推进“断头路”打通工程,将武青东五路、金爵巷、乐平四路、湖景五路、蜀江路5条断头路,以及锦葵路、二环路西段项目工程改造纳入第二批次堵点治理清单。
公共交通提升:大力发展市域铁路,构建“一小时通勤圈”。成都至资阳线已进入动车调试阶段,成都至眉山线和成都至德阳线正在建设中。未来,成都都市圈将形成55公里内圈国铁、480公里外圈城际铁路、3条市域铁路,密接600公里城市地铁的四网融合综合交通体系。
社会协同治理:建立“三快”疏堵机制,实现异常拥堵快速发现,事故堵点快速响应,轻微事故快速疏解。同时,通过媒体宣传和公众参与,提高市民的交通文明意识。
治堵成效显著,市民感受明显
经过持续努力,成都的交通治理已经取得显著成效。相较9月,中心城区拥堵指数从1.38下降至1.31,治理点位周边拥堵指数下降明显,工作日机动车全天运行速度提升约4.3%(由37.3公里/小时提至38.9公里/小时),其中早高峰运行速度提升约6.7%(由34.2公里/小时提至36.5公里/小时),交通拥堵状况持续得到缓解。
市民对交通改善的感受最为直接。在成都第二批堵点治理任务清单中,日月大道、科华南路(锦悦东路至世纪城东路)、羊犀立交、武侯祠锦里路口等关注度高、覆盖面广、反映强烈的关键点位被纳入治理任务清单。交管、城管等部门综合采取优化交通组织、市政设施迁改、加快占道施工撤围等具体措施,靶向攻坚市民急难愁盼的交通拥堵问题,提升道路通行能力。
未来展望:打造世界级都市圈
随着市域铁路规划布局研究的深入实施,成都都市圈将迎来更加美好的发展前景。未来,成德眉资将重点围绕成都轨道交通延伸、促进与天府国际机场联系,积极开展轨道交通延伸线,市域铁路12、13号线,市域铁路机场,S5支线等上位规划尚未明确的线路研究,高位谋划重要轨道交通廊道,同步重点推进既有成昆铁路、宝成铁路、成绵乐城际铁路适应性改造,进一步推进铁路公交化运营,丰富成都中心城区与德眉资中心城区的快速联系。同时,优化运营组织,注重“大站快线”与“常规慢线”相结合,发展大站快车、站站停等多样化都市圈铁路服务,利用其充足的通行能力开行市域列车。
在不久的将来,成都都市圈将成为世界级的现代化都市圈,展现出更加繁荣、开放、宜居的城市形象。而这一切的实现,都离不开市域铁路规划布局研究的深入实施和持续推进。市域铁路作为都市圈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关键载体,其规划布局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成都都市圈在市域铁路规划布局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为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让我们共同期待一个更加美好、繁荣的成都都市圈的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