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边疆三地样本:农文旅融合促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
云南边疆三地样本:农文旅融合促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雄奇瑰丽的自然风光、丰厚多彩的民族文化构成了云南边疆独特的旅游资源。近年来,云南以文彰旅、以旅促融,持续推进边境旅游提质升级,让各族游客感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走出了一条农文旅融合的边疆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近日,记者跟随“牢记嘱托这十年 云岭团结花正艳”主流媒体云南行采访团走进普洱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沧源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探访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各民族多彩共融的云南故事。
翁丁古寨游客与村民共舞
马蹄铮铮
延伸古道文化新内涵
在云南,一座座郁郁葱葱的高山间,一直回响着马帮的马蹄声。
茶马古道,以云南普洱为起点,穿越山川河流,将口感独特、品质优越的普洱茶带到了中原、西北乃至南亚、东南亚,见证了各民族在经济、文化、情感上的交流与融合。
“马帮出发前,来自各大茶山、不同民族的赶马人进行马帮结义,在艰难的运输之路上相互扶持,培育和维系了深厚的民族感情。”茶马古道景区负责人陶家兵表示。
时至今日,茶马古道虽然不再承担主要交通运输作用,但是民族融合的情感印记依然留存,文化交融的作用依然显现。
近年来,普洱市在打造茶马古道旅游景区品质化、特色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旅游路线中,深入实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景区”工作,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纳入景区建设全过程、全领域,以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使景区成为体现民族特色、展现民族地区发展成果、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舞台。
景区通过设置民族团结宣传牌、民族融合宣传角、马帮民族结义林等,实现民族团结宣传景区全覆盖。同时,景区以春节、端午节等传统节庆为依托,开展“原味马帮年”“穿越重回马马帮时代”等活动,深入挖掘普洱茶文化、民族文化等地域文化特色,将中华文化符号、中华文化故事融入景区景点和线路设计中。
此外,游客们还可以在景区内品尝到地道的普洱茶、小粒咖啡、炭烤牛干巴等美食,购买到小工艺品、扎染绣衣等民族特色商品,这些商品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旅游体验,也为当地各族群众带来了经济收入。
漫漫古道,马蹄声声,山间铃响马帮来……在茶马古道的建设中,普洱市不仅注重保护和传承历史文化,更注重将这条古老的道路打造成为民族团结进步的典范。充分激发出当地民族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助力当地产业结构调整,走出了一条旅游景区引领周边各族群众深度融合发展的路子。
茶香袅袅
打造茶旅融合新业态
在云南,一条条蜿蜒曲折的古道上,一直流传着茶叶的故事。
位于我省西南部的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因澜沧江、小黑江在其境内交汇而得名。源生于双江的勐库大叶种茶,两次被评定为中国传统茶树良种,县内的冰岛古树茶更是享誉海内外,该县也被授予“中国茶叶百强县”等称号。
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坐落于双江县3000多亩茶山之顶。
据管理员杨晓介绍,双江荣康达乌龙茶庄园自2010年成立以来,按照“农业+工业+旅游+民族团结”的发展思路,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景区,配套建设特色商务酒店、游客接待中心、七星池、观茶栈道、停车场等基础设施,为来自全世界、全国的游客提供高质量旅游文化服务,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创造良好条件。
同时,该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高标准建设产业基地,目前已建成2000亩标准化乌龙茶基地,建成高山乌龙茶加工生产线及年产600吨有机肥生产线各1条;新建1300亩高标准有机咖啡基地,有效解决当地100余人就业,每年使用季节工1.5万人次,带动周边茶农132户518人发展茶叶生产,促进增收致富。
“我把在企业学到的技术也用到了自家的十几亩茶园中,茶叶品质和产量都得到了提高,收入也提高了,如今还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兼顾工作和家庭。”尾帕组村民高长爱也在茶园上班,主要负责茶园的管理工作。
在双江,与茶山相伴相生的各族人民,“茶”浸润到了各族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千年不减苍翠的茶山上创造出了多彩瑰丽的文化。近年来,双江在茶旅融合上持续发力,双江以“冰岛”为核心,构建以普洱茶文化体验为主的旅居文化品牌,极大解决了当地各族群众就业问题,促进当地各族群众增收致富。据统计,截至2024年10月底,双江县茶园总面积34.08万亩,可采摘面积26.64万亩,茶农逾10万人,共有113户SC认证茶企,逾4000户茶叶初制所,人与自然、文化与产业在这里不断谱写和谐统一新篇。
木鼓声声
挖掘古寨发展新场域
在云南,一个个多姿多彩的村寨里,一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
原始秘境,木鼓声声。临沧市沧源佤族自治县翁丁古寨至今有400多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群居原始部落,云南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佤族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保留最为完整的佤族群居村落,国家4A级景区。
“摸你黑”祝福、拉木鼓、织布、火塘烤茶、民族歌舞……一大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们在翁丁沉浸式体验佤族风俗,仿佛进入了神秘的佤族部落。“我是特意来云南体验民族风情的,在翁丁古寨,我们体验了火塘烤茶、打跳、拉木鼓等各种活动,古寨给我的最大感受就是民风淳朴,保留了原生态的民族文化。”河南游客杜敏说道。
近年来,翁丁老寨通过因地制宜挖掘文旅资源,发展文旅产业。原本居住在翁丁古寨里的村民搬迁至1公里外重建新寨。翁丁新村157户村民全部加入旅游合作社,引入旅游管理公司,建立“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数百名村民参与翁丁古寨民俗文化表演和旅游服务。此外,推动佤族织锦、佤族木雕等文创产品、民族工艺品等在翁丁古寨聚集转化,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
景区工作人员杨新仙此前当导游,经常带团跑云南各地,也曾到广东省打工。“如今回到家乡,我既能继续发挥所长,又能在家门口实现就业,日子幸福而甜蜜。”她说。
和杨新仙一样回乡工作的还有今年刚毕业的肖海宾,他毕业后就回到了翁丁,现在是景区的一名讲解员。“我本身就是学习旅游专业的,回到家乡做自己喜欢的事很开心,有些游客会问我们的歌舞里很具体的东西,我也从刚开始的一知半解到现在对本民族文化了解越来越多了。”
如今,翁丁新村157户662人全部加入旅游合作社,参与景区民俗文化表演和旅游服务,通过积分制强化日常管理,每户每两天至少可获务工收入60元。此外,旅游区从村民和党员中选聘52人参与景区日常管理,人均每年增收2.1万元。实现各族群众产业共赢、平台共享、情感共融的“互嵌式”协作新模式。
传承和发展佤族文化是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建设的基石。景区通过对翁丁老寨传统村落、传统民居、传统生产生活方式等进行原生性、完整性、活态性保护传承和展示利用,激活沉浸式旅游新模式。“像拉木鼓祈福仪式这样的传统习俗原先一年只有两次,但如今我们把传统习俗常态化,通过展演活动宣传出去,目的是让更多游客了解到传统民俗,将翁丁村打造成为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平台。”景区相关负责人张仲琴介绍道。
2023年,临沧市在翁丁原始部落文化旅游区打造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示范点。2024年春节期间,景区共接待来自各地的游客2.3万人次,旅游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取得实效。
在云南这片充满神奇魅力的土地上,各族人民携手同心,全力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发掘出了无数旅游发展新场域,搭建起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平台,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成为更多人的向往。
本文原文来自民族时报,作者:民族时报全媒体记者 陈慧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