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三原县陵前镇:12个村庄的村名故事
陕西三原县陵前镇:12个村庄的村名故事
陵前镇位于陕西省三原县北部偏东,距县城约20公里。自唐武德年间建镇以来,历经多个历史时期的变迁,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和丰富的历史积淀。本文将详细介绍陵前镇的历史沿革及其下辖村庄的村名由来。
陵前渭北革命烈士纪念碑
陵前镇,位于三原县北部偏东,距县城约20公里。
唐武德年间建镇,最初因该镇东南角有一水泉,故名“临泉”,后因该镇位于唐太祖李虎永康陵南(南为前)而得名陵前。
明英宗正统七年(1442)隶属清河乡。
清顺治十四年(1657)隶属“中十里”。
民国六年(1917)隶属武字区,二十三年(1934)设立陵前联保,三十五年(1946)设立陵前乡。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隶属武字区;1958年12月隶属武字人民公社;1961年4月成立陵前人民公社;1983年撤销公社,建立陵前乡;1998年7月,撤乡建立陵前镇。
据2020年4月8日三原县人民政府网站,陵前镇现辖陵前、长坳、上河、焦家、大寨、口外、铁家、墩台、柴尧、肖家、甘涝、曹师12个行政村,79个自然村,117个村民小组。
长坳古镇
1、陵前村,位于镇域中部偏北。唐武德年间成村,因村址位于唐太祖李虎永康陵南(南为前),故名。
双胜村,位于镇域中部偏北。此村曾系烟张与陵前两村合并而成,取胜利之意而得名。现并入陵前村。
石马道村,位于镇域西北部。唐太祖李虎永康陵位于其村北边,因陵前神道两侧有翁仲、天禄,石马守道,故名。现并入陵前村。渭北武字区地下党领导人黄子文、黄子祥故居在此。
2、长坳村,位于镇域东部。因该村建于南北间低洼坳地,且东西狭长而得名。
3、上河村,位于镇域东部偏北。因地处赵氏河上游而得名。
4、焦家村,位于镇域东北部。因焦姓初住于此而得名。
三店村,位于镇域东北部。因刘、邵、白三姓居住此地,并且开设店铺而得名。现并入焦家村。
长坳古镇
5、大寨村,位于镇域腹地。曾因该村为附近较大的村寨而得名。
三胜村,位于镇域中西部。因系山东、河南、湖北三省(音胜)移民居此建村而得名。现并入大寨村。
6、铁家村,位于镇域南原中部。曾因铁姓居住而得名。
双槐村,位于镇域南部。因村南曾经有两棵大槐树而得名。现并入铁家村。
郭家尧村,位于镇域南部。最初因郭姓在此居住窑洞而得名。2005年9月并入铁家村。
7、口外村,位于镇域东南部。曾因村民多在口外(四川等地)做生意而得名。
廉家村,位于镇域东南部。曾因廉姓居住此地而得名。2005年9月并入口外村。
8、墩台村,位于镇域西南边陲,南原西端。因村址位于秦汉时期的烽火台遗址(俗称土墩台)旁而得名。
9、柴尧村,位于镇域东南边陲,南原东部。以柴姓居此且居住窑洞而得名,后“窑”雅化为“尧”。
长坳古镇
10、曹师村,位于镇域西南部。最初因曹、师两姓居住在凹形地带而得曹师凹,后与其它村合并更名曹师。
11、甘涝村,位于镇域西北部。因村址位于涝池旁,而涝池又经常干涸无水,故称干涝,后来“干”雅化为“甘”。民间又有一说法,最初该村涝池水甘甜可口,后来被永康陵前的石马喝干了,故名干(甘)涝。
小道口,位于镇域西北部。因其村子位于沟畔地带,且只有一羊肠小道通往,故名。现并入甘涝村。
周西村,位于镇域西部。周姓在此建村,并且地处岭西而得名。现并入甘涝村。
12、肖家村,位于镇域北部。因肖姓居住而得名。
朱家村,位于镇域西北部。因朱姓居此,在土丘(俗称疙瘩)上建村,故名。现并入肖家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