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网络流行语进校园,多方合力引导语言健康发展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16: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网络流行语进校园,多方合力引导语言健康发展

“泰裤辣”“芭比Q”“city不city”……这些网络流行语正在校园里悄然流行,成为青少年群体中的“时尚语言”。然而,当这些网络梗频繁出现在学生的日常交流甚至作业中时,不禁让人思考:网络梗席卷校园,究竟是语言的丰富还是文化的侵蚀?

01

网络梗:校园里的“时尚语言”

“你真是饿了,什么都能吃得下。”天津市民王女士发现,上小学五年级的儿子最近迷上了这句网络流行语。问其意思,儿子支支吾吾,只说是从电视剧里学来的,觉得好玩就跟着说。无独有偶,在河北唐山,一位三年级学生的家长反映,孩子开始“不好好说话”,经常使用“酱紫”(这样子)、“神马”(什么)等网络流行语,甚至将平舌音和卷舌音混淆。

这些网络流行语不仅出现在学生的日常对话中,还悄悄“潜入”了作业和作文。河北邢台的一位小学语文老师发现,一些学生在写作业时会不自觉地使用各种网络热词。这种现象让不少家长和老师感到担忧:网络流行语的泛滥,是否会影响孩子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价值观形成?

02

网络梗为何能在校园流行?

网络梗之所以能在校园里迅速传播,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密切相关。北京德和衡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马丽红律师指出,网络流行语正好符合青少年追求“新”“奇”“特”的天性,通过网络的交流互动,青少年在各自圈层中形成独特的话语和符号体系,以寻找表达的自由感和同类归属感。

此外,网络文化的普及也为网络梗的传播提供了土壤。在数字化时代,青少年是网络使用的主力军,他们更容易接触到各种网络流行语,并将其融入自己的语言体系。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程方平所说,未成年人在网络环境中感受到自由,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表现都会比较充分,使用网络流行语成为他们追求自由的一种表现。

03

网络梗:利弊参半的语言现象

网络梗的流行并非全无益处。它反映了青少年文化的活力和创新精神,为语言注入了新的元素。一些网络流行语以其幽默感和创意性,成为年轻人表达情感、分享经历的独特方式。例如,“City 不 City”这样的表达,体现了年轻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和对新鲜事物的喜爱。

然而,网络梗的负面影响同样不容忽视。不少网络流行语包含负面、叛逆的情绪,甚至涉及暴力、消极行为。长期使用这些语言,可能会对未成年人的价值观形成产生误导。同时,网络流行语往往缺乏完整的语法和语义结构,过度使用会影响语言表达能力,甚至阻碍正规文字学习。

04

如何正确引导青少年使用网络语言?

面对网络梗席卷校园的现状,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都需要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首先,学校应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主流文化认同感。通过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阅读推广等方式,引导学生接触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提升语言素养。同时,教师要注重语言规范教育,让学生认识到正式语言在学习、写作中的重要性。

其次,家长要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习惯,与孩子建立开放、平等的沟通渠道。通过共同阅读、讨论等方式,帮助孩子辨别网络语言的优劣,培养健康的语言使用习惯。当发现孩子过度使用网络流行语时,要耐心引导,而不是简单粗暴地禁止。

最后,社会各界也应共同努力,营造健康的语言环境。媒体要发挥积极引导作用,避免过度传播低俗、消极的网络流行语。网络平台应加强内容审核,过滤不良语言,为青少年提供健康的网络环境。

05

结语

网络梗的流行是数字化时代不可避免的语言现象。它既体现了青少年文化的活力,也带来了语言规范和价值观引导的挑战。面对这一现象,我们不应简单地抵制或放任,而是要在理解、接纳青少年心理需求的前提下,循循善诱,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语言使用习惯。只有家庭、学校、社会共同努力,才能为青少年营造一个既富有时代气息又不失文化内涵的语言环境。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