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能源车推广助力空气质量再创新高
北京新能源车推广助力空气质量再创新高
2024年,北京空气质量创下历史最佳纪录:PM2.5年均浓度降至30.5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90天,同比增加19天。这一显著改善的背后,新能源汽车的大力推广功不可没。
政策引领,新能源车推广加速
为推动新能源车普及,北京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例如,对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提供补贴,2024年9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置换车辆可获1.5万元补贴;实施以旧换新政策,报废国三及以下排放标准旧车并购买新能源乘用车可获1万元补贴。同时,新能源汽车还享受免征车辆购置税的优惠政策,每辆车免税额不超过3万元。
针对移动源污染问题,北京出台支持汽车以旧换新、国四排放标准老旧货车和大中型客车报废更新等资金补贴政策,实施新能源物流配送车辆优先通行等一揽子引导政策,有效推动车械新能源化,显著减少汽柴油使用。
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提速
为解决新能源车主的“里程焦虑”,北京正全力推进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本市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超级充电站建设实施方案》,到2025年底,北京将建成1000座超充站,构建布局合理、便捷高效、智能安全、技术先进的超充网络。
2024年,北京对符合条件的充换电设施给予建设和运营奖励。例如,单位内部充电设施可获300元/千瓦的建设奖励;“统建统服”试点项目中,交流充电桩、直流慢充桩、直流快充桩分别可获150元/千瓦、500元/千瓦、1000元/千瓦的建设奖励;移动充电设施可获2400元/台·月的投放奖励。
成效显著,挑战犹存
数据显示,北京的新能源车推广和充电基础设施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截至2023年6月,北京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77.3万辆,充电设施布局日渐完善。新能源车的普及有效减少了传统燃油车的尾气排放,为北京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王书肖指出,当前空气质量改善成效还不稳固,区域大气污染物排放仍处于高位,远超环境容量。在PM2.5低浓度水平下,空气质量进一步改善难度会越来越大。这需要我们更加极致地发挥‘人努力’的作用,来应对气象条件波动的不确定性。这既需要北京市自身进一步深挖减排潜力,加强对移动源、扬尘源、工业源等本地污染排放源的治理,也需要在区域上继续深化联防联控工作,协同应对污染过程。
未来展望
面对新的挑战,北京将继续深化“一微克”行动,以创绿为引领,创新搭建“含绿量”指标体系,引导各行业、各领域创绿创优。同时,北京将以降低PM2.5浓度为核心,多维度推动车械、企业、工地等积极创绿,深挖减排潜力,支撑全市空气质量改善。
可以预见,随着更多新能源车投入使用,以及充电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北京的蓝天将会更加常见,空气质量也将持续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