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娜丽莎》为何成为"成名”?一场盗窃引发的艺术传奇
《蒙娜丽莎》为何成为"成名”?一场盗窃引发的艺术传奇
《蒙娜丽莎》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画作之一,她神秘的微笑和传奇的经历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这幅画为何能成为艺术史上的传奇?一场盗窃案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1911年,卢浮宫,风云骤变。那神秘微笑,在一场意外的盗窃中,踏上非凡传奇之路。
1911 年,一个看似平常的日子,卢浮宫里却发生了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蒙娜丽莎》被盗了!小偷佩鲁吉亚,一个普通的意大利工匠,出于对祖国的热爱和内心的不平衡,决定将这幅来自意大利的杰作偷回祖国。他趁着周一卢浮宫闭馆,以令人惊讶的简单方式实施了盗窃。摘下画、卸掉画框、藏进大衣,然后试图离开。可没想到,在出去的过程中遇到了状况,只能原路返回。而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当时卢浮宫仅有 13 个保安,竟无一人发现《蒙娜丽莎》被偷。警方的破案手段也不先进,直到两年后,佩鲁吉亚才在意大利被捕。
这两年间,可不得了。20 世纪初,正是西方新闻报刊迅速发展的时期,媒体的力量开始对人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小巴黎人报》率先将“蒙娜丽莎的失窃案”登在头条,用三个版面进行报道。其他报纸也纷纷跟进,接下来的三个星期,《蒙娜丽莎》几乎天天上头条。全欧洲的人都在关注这个热点,从八卦失窃案逐渐转移到画的艺术价值上。《蒙娜丽莎》的身价也在这个时候开始飞速上涨,它的图像更是印满了大小报刊,成为第一幅被大量翻印的画作,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最能代表艺术的符号。而卢浮宫在这场危机中也展现出了强大的公关能力,既承认错误加强安保系统,又保留了画的位置,让那块曾经挂着《蒙娜丽莎》的空墙吸引了更多的参观者。
但《蒙娜丽莎》究竟是如何来到法国的呢?这就要说到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在达·芬奇晚年时,弗朗索瓦一世将他接来法国养老,并精心照顾。《蒙娜丽莎》就是达·芬奇来法国时自己带来的。虽然达·芬奇在遗嘱里将画留给了弟子,但弗朗索瓦一世斥巨资买下了它,使其成为皇室收藏,最终进入卢浮宫。
现在,让我们把目光重新聚焦在这幅画上。《蒙娜丽莎》尺寸很小,题材也不庄重,适合挂在卧室。画中人物侧坐着,身体右转大概四分之一,眼睛却直接望着观众,这种画法在当时很少见。最迷人的当属她那似笑非笑的表情,充满了私密的亲切感。那么,这迷人的表情是怎么画出来的呢?这背后的关键人物便是达·芬奇。
1503 年,一位佛罗伦萨贵族邀请达·芬奇为他的夫人丽萨画一幅肖像画,这便是《蒙娜丽莎》的由来。达·芬奇从开始画这幅画起,就一直将它带在身边,整整 16 年,从意大利带到法国,直到他去世。他不断地在画上涂了一层又一层,这是因为他认为“轮廓”在大自然中不存在,采用了“晕涂法”。现代 X 光检测显示,最初的涂层上蒙娜丽莎并没有微笑,这个微笑是在反复晕涂后慢慢修正出来的,所以才如此细微而神秘。
那达·芬奇为什么要用 16 年去画它呢?也许这幅画并不是单纯的创作,而是他的一次实验。达·芬奇在给米兰公爵的求职信中,将“画画”放在最后一项。他是一个全能型的天才,一个充满好奇心的科学家。他或许想用这 16 年的时间,搞清楚晕涂法运用到极致会产生怎样的效果。画这个微笑,不仅需要画家的技法,还需要深入的解剖学知识和强烈的科学探索精神。
《蒙娜丽莎》的传奇故事告诉我们,艺术的价值不仅仅在于作品本身的艺术性,还与历史的机遇、人们的关注以及意外的事件紧密相连。有时候,一个小小的意外,可能会成就一个伟大的传奇。同时,达·芬奇对艺术的执着追求和创新精神也激励着我们,在自己的领域中不断探索、尝试,追求极致,或许我们也能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