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发现秦代祭祀建筑群,出土精美云纹瓦当
甘肃发现秦代祭祀建筑群,出土精美云纹瓦当
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的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以其规模宏大的建筑群和精美的云纹瓦当震惊了考古界。这处位于秦人故里的遗址,不仅展现了秦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更揭示了秦始皇时期国家祭祀制度的奥秘。
四角坪遗址:秦代祭祀建筑的典范
四角坪遗址位于甘肃省陇南市礼县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四格子山顶部,海拔1867米。遗址外围依山势建有夯土围墙,墙内主体遗存由多座夯土建筑基址组成,现存总面积约2.8万平方米,残留建筑遗迹面积近9000平方米。这一罕见的秦代大型建筑群,是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宏大、格局最规整的秦代建筑遗址之一。
遗址建筑群以大型夯土台为核心,中部方形夯土台基边长约27.8米,土台中心有一边长为6.5米的方形半地穴空间。土台四边各连接两处踏道,四周环绕散水。中心夯土台四面中部分别对应四组附属建筑,现存相对的两个近方形夯土台,土台边缘环绕柱洞和柱础石,二者共同被一圈散水包围。中心夯土台四角分布曲尺形夯土台基,同样由散水包围,台基边缘环绕柱洞及柱础石,台基上散布零星的柱础石。附属建筑以夯土墙相连,并分隔出多个院落将中心土台围合。
四角坪遗址考古领队、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侯红伟指出,该遗址所处地理位置非常特殊,恰好处在秦公陵园的大堡子山遗址和汉代祭天的鸾亭山遗址中间。结合其建筑形制特点,推测四角坪遗址很可能是为秦始皇西巡祭祖准备的祭祀场所。
云纹瓦当:秦代工艺与文化的结晶
云纹瓦当是四角坪遗址出土的重要文物之一,这些瓦当不仅展现了秦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更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
云纹瓦当的最初形态“气”早在周代就有所出现。据王培良先生研究,“将西周瓦当上的纹饰与周代铜器上的纹饰相比较,可以真切的看出……周代半瓦当上的奇怪纹饰就是气的表现形式”。直至战国时期才形成完整的云纹瓦当,秦汉时期流行甚广。秦代的云纹瓦当风格粗犷,雕刻手法简单,对汉代云纹瓦当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云纹瓦当的当面主要通过单格线、双格线、三格线将当面划分为四个部分,使得整体具有规整有序的美感;同时,也有一些瓦当则无格线,以自由流畅的形象出现;瓦当当心多为乳钉,或饰以十字、鹤、连珠纹、三角纹、网格等,其轮廓细腻,线条流畅,雕刻精细,展现了汉代工匠们精湛的雕刻技艺及对美学文化的深刻理解。云纹瓦当蕴含着吉祥、祥瑞的象征意义,被视为拥有神秘力量的吉祥物,在汉代流行盛广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从表面上看是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和感悟,事实上它更多地体现了汉代流行的升仙观念和对待生死的看法。
研究价值:揭秘秦代祭祀制度
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与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国家级祭祀建筑发展的脉络,研究中国早期国家礼制制度具有重要价值。遗址出土的云纹瓦当等建筑用材,不仅展示了秦代高超的建筑工艺,更为研究秦代祭祀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四角坪遗址的发掘意义重大,是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的系统性建筑。四角坪遗址体量巨大,是中国古代统一国家形成初期风格和气魄的重要体现。四角坪遗址的发现还是统一秦建筑年代的标尺,是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发现。同时,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丰富和补充了中国古代祭祀建筑体系的链条,对研究中国早期祭祀制度具有重要意义。
礼县四角坪遗址的发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秦代建筑工艺、祭祀制度和国家礼制的窗口。这些精美的云纹瓦当,不仅是古代工匠智慧的结晶,更是解读秦代历史文化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