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又美白,壬二酸在皮肤科的三大临床应用
抗菌又美白,壬二酸在皮肤科的三大临床应用
壬二酸,又名杜鹃花酸,是一种天然有机酸,存在于谷类、小麦、黑麦和大麦等植物中。它不仅能够抑制痤疮丙酸杆菌,还具有抗炎、调节毛囊角化、抑制油脂分泌等多重功效。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壬二酸的药理作用、临床应用及使用注意事项。
壬二酸与水杨酸果酸的区别
水杨酸和果酸主要通过渗透到毛孔中,松动角栓,加速肌肤角质脱落,起到剥脱、疏通毛孔的作用。而壬二酸的剥脱作用相对较弱,主要功效在于淡化痘印和红肿痘痘、抑制黑色素生成,具有美白效果。壬二酸相对温和,适合备孕、孕妇、哺乳期妈妈等人群使用,而水杨酸则不建议使用。
壬二酸的药理作用
抗菌活性
壬二酸通过抑制厌氧菌(如痤疮丙酸杆菌)、需氧菌的蛋白合成,可以直接杀灭皮肤表面和毛囊内的细菌,清除病原体。研究结果显示,局部连续应用壬二酸2~3个月,可明显降低皮肤细菌和毛囊内痤疮丙酸杆菌的数目,且尚未发现后者对壬二酸的耐药菌株。
抗炎作用
壬二酸能抑制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发挥抗炎作用。在体外,壬二酸可抑制由活性氧基团诱发的芳香族化合物(包括络氨酸)的氢氧基化作用和花生四烯酸的过氧化作用。
调节毛囊角化
壬二酸可减少丝状角蛋白的合成,防止毛囊角化过度。
抑制油脂分泌
雄性激素特别是二氢睾酮能诱发皮脂腺活性,引起皮肤油脂分泌过多。皮脂腺中5α-还原酶能增加睾酮转化为二氢睾酮。
减少色素沉着
病理性黑色素沉着与黑素细胞过度活化和功能异常有关,壬二酸通过抑制异常黑素细胞活性,减少色素沉着。该作用对正常黑素细胞无影响,这是因为壬二酸对异常细胞的渗透性高。
抑制细胞增殖
壬二酸可以降低表皮黑素细胞及黑素瘤细胞的酪氨酸酶活性和黑素的合成,且有浓度依懒性。
壬二酸的临床应用
壬二酸治疗玫瑰痤疮
玫瑰痤疮是一种好发于面中部、主要累及面部血管、神经和毛囊皮脂腺单位的慢性复发性炎症性疾病,亦称为酒渣鼻。主要临床表现为面部皮肤阵发性潮红、持续性红斑或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等,少数患者可出现增生肥大及眼部改变。
玫瑰痤疮的确切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中国玫瑰痤疮诊疗指南(2021版)推荐壬二酸用于治疗玫瑰痤疮,具体推荐内容为:壬二酸能够减少丝氨酸蛋白酶激肽释放酶5和抗菌肽的表达以及抑制紫外线诱导的细胞因子释放,改善玫瑰痤疮丘疹、脓疱。常用浓度为10%、15%或20%的乳膏或凝胶,2次/d 。
壬二酸治疗痤疮
痤疮是一种累及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侵犯面部、背部和胸部等皮脂腺较多的部位,好发于青春期。毛囊皮脂腺导管角化异常、炎性反应与免疫反应是痤疮的主要病理特征。
痤疮发病机制仍未完全阐明。《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推荐:壬二酸有抑制痤疮丙酸杆菌、抗炎或轻微剥脱作用,是轻中度痤疮的二线外用药 。
壬二酸治疗黄褐斑
黄褐斑又称“蝴蝶斑”,是一种慢性、获得性面部色素增多性皮肤病。临床表现为对称分布于面颊、前额及下颌深浅不一、边界不清的淡褐色或深褐色斑片。面部是好发部位,呈蝶形分布。遗传易感性、日光照射、性激素水平变化是黄褐斑3大主要发病因素。
黑素合成增加、皮损处血管增生、炎性反应、微生态失衡、血管因子及皮肤屏障受损均参与了黄褐斑的发生。《中国黄褐斑诊疗专家共识 (2021版)》 推荐15%~20%壬二酸乳膏外用治疗黄褐斑,2次/d,疗程约6个月,主要用于单纯色素型黄褐斑。
不良反应
局部外用壬二酸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不良反应很轻或为一过性。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短暂、轻度的皮肤刺激。1%~5%的患者会出现轻度刺痛、轻微灼烧感,瘙痒和泛红一般都可自行消退。
壬二酸的注意事项
- 不建议和其他酸类产品叠加使用,有烂脸风险。
- 壬二酸无光敏性,早晚都可用。
- 新手初次使用壬二酸需建立耐受,选择浓度从5%、10%开始,然后逐步进阶。
- 坚持使用20%浓度的壬二酸1-2个月后,痘印淡化会有明显效果,太低的效果不明显,但适合新手建立耐受。
- 使用期间,注意保湿和防晒
- 若还需要外涂其他药物,建议间隔30分钟以上,具体使用请遵医嘱。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作者常颖为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南京医科大学,2015年毕业于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一直从事儿科学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专业特色为儿童血液病的综合防治,擅长白血病、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小儿血液病的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