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场景”把人物写活,塑造人物的写作小技巧
巧用“场景”把人物写活,塑造人物的写作小技巧
说到《飘》,最先映入脑海的是什么呢?很多人映入脑海的,是那个娇蛮任性的大小姐思嘉,尖尖的下巴和四四方方的牙床骨,淡绿色的眼睛、乌黑的睫毛和稍稍翘起的眼角。
书中的故事一波三折,但不管故事怎么发展变化,我们的心都会随着思嘉的爱恨情仇波澜起伏。思嘉迷上艾希礼,可艾希礼却与表姐媚兰结婚后,我们会为她感到懊恼;在流离失所的战乱时,身无可依的思嘉为了钱嫁给妹夫,让我们心疼;当她终于与真正喜欢她的船长白瑞德结婚时,我们为她欢呼;最后白瑞德却下定决心要离她远去时,我们又为她伤透了心……
为什么我们总是为思嘉紧张、高兴、着急呢?《把人物写活》这本书告诉我们:无论小说、剧本还是游戏,都是靠人来推动故事和情节的发展,人物塑造都是写作的核心。
作者是美国著名小说家大卫·科比特,他的线上、线下写作课火遍全美,他的作品曾获“埃德加奖”提名奖。更厉害的是,这本书以《教父》、《唐人街》、《绝命毒师》《贫民窟的百万富翁》等世界名著为案例,从洞察人心、剖析人性等方面,深入剖析人物塑造的核心原则,探究故事人物的外延与内涵,被人称为人物塑造写作的“终极指南”,每一位的作家、影视工作者等创作者必备参考书。
不过看似很玄幻、复杂,其实仔细分析世界名著,你会发现,写出深入人心的人物,他们都有一个看不见的秘密武器:场景描写。也就是用戏剧化的动作场景,让书中的角色相互吸引、被迫权衡做出选择、承担责任、负重前行,而且场景的冲突一波三折,一个接一个,徐徐引入紧扣人心。
02
大卫发现,每一个场景从结构上都有三个关键因素:场景设置、转折点和结果。
场景设置:主要是在场景开始时,显示角色之间的状态,同时会出现一个悬念,一个两难的问题为冲突打下基础。
转折点:一个意想不到的事件——一个行动或决定——在某种程度上迫使角色发生重大变化。
结果:场景的高潮,由转折点带来新局面,同时为下一个场景打下伏笔。
我们以书中一个希望勾搭上年老艺术家妻子的故事为例,看看如何用场景写出角色的碰撞和冲突。
首先是设置场景,埋钩子:
一位记者参加一场在那不勒斯的豪华派对,他穿过拥挤的人群,遇见了一个让他一见钟情的女人。
当你看到这时,是不是特别好奇,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女人,能让人一见钟情呢?而且还是在拥挤的人群中遇见,他们会有怎样的奇遇呢?
当然故事不能平铺直述,也不能一帆风顺,如果一下子能猜到结果就会变得索然寡味,于是开始设置转折点:
正当记者去找那个心仪的女人说话时,他被引荐给了那个女人的丈夫,一位受人尊敬的画家,但这个画家比他的妻子大很多,身体状况特别糟糕。
读到这,不仅会有好奇,更重要的是看到了事件的起伏,为什么一个仪态万千的女子会一个年迈的老头结婚呢?
于是,很顺利地引出了下一个剧情,转移了读者的注意,来到场景的高潮,同时开始设置下一个场景。
我们再来看看记者的故事。
虽然存在风险,但记者还是尽量让画家的妻子答应与他单独待在一起。
03
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每一个行动或反应都像是音乐的节拍,而每一个失败都代表了一个转折,但这个转折的结果有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
大多数情况下,场景都是以主角未能实现目标或部分实现目标而结束,这样会促使主角重新思考策略或重新评估目标,以采取下一步行动。
当然,在场景描写中,还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在每一个场景的描写中,都要注意服务主题,让故事能顺利发展下去。
我们还是以记者的故事为例,首先他被艺术家的妻子吸引,决定如何接近她。这里记者的内心斗争是,应该直接走过去介绍自己?还是向熟人打听一下?通过这些方式,记者或许会对艺术家妻子的处境感到失望或退缩。
然后,在与艺术家见面时,记者的内心可能有羡慕、内疚或厌恶;也许记者和其它人一样对艺术家感到敬佩,也许他瞧不起这个老人,觉得这种婚姻是一种羞辱。
但最终记者的情感要落在,他认为艺术家的妻子被困住了,她的婚姻只是无聊的存在,她需要一个人帮助她走出麻木的日常生活。
你看通过一个又一个场景描写,不断激化的冲突、强烈情感和角色的碰撞,能持续地推动故事从悬念、转折、高潮,最后到大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