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登高赏菊,你错过了什么?
重阳节登高赏菊,你错过了什么?
重阳节刚过,你是否还在回味那登高望远、插茱萸佩菊花的美好时光?这个节日不仅仅是老年人的专属,年轻人也可以积极参与其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无论是登高望远,还是品尝菊花酒,亦或是与家人一同制作重阳糕,这些活动都充满了浓浓的亲情和敬老之意。让我们一起回顾重阳节的精彩瞬间,感受那份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
登高赏菊,源自千年的文化传承
重阳节的登高习俗最早可追溯至战国时期。据《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在重阳节带领将士登高宴饮,开创了重阳登高的先河。此后,这一习俗在民间广泛流传。唐代诗人储光羲在《登戏马台作》中写道:“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生动再现了重阳登高的盛况。
赏菊习俗则始于东晋陶渊明。他在《九日闲居》中写道:“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两百多年后,李白在《九日登山》中表达了与陶渊明共度重阳的愿望:“因招白衣人,笑酌黄花菊,我来不得意,虚过重阳时。”从那时起,赏菊逐渐成为重阳节的重要习俗。
现代传承:传统与创新的完美融合
在现代社会,重阳登高习俗得到了创新性传承。以广州为例,2007年,“广州重阳登高”被列入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州人将登高与现代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之成为追求健康、积极向上的象征。
在广州,白云山是人们钟爱的登高之地。清末民初以来,白云山登高习俗就已盛行。人们手持风车登高祈福,山上山下十分热闹。《三家巷》中对白云山登高的风俗描写:“正是旧历的重阳节……那一天大早就动身,去逛白云山。他们出了小北门,走过鹿鸣岗和凤凰台,踏着百步梯,缓步登上白云山的高处……”
重阳节的现代意义:尊老敬亲,传承孝道
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进一步明确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重阳节不仅是一个传统节日,更成为尊老敬亲的重要载体。
登高赏菊等活动,不仅仅是简单的户外运动,更凝结着中华民族尊祖敬亲、追求健康长寿的孝道文化。正如唐代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所写:“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份对家人的思念和牵挂,正是重阳节文化内涵的最好诠释。
重阳节虽然已经过去,但其中蕴含的孝道文化值得我们永远传承。让我们在今后的重阳节中,不仅要参与登高赏菊等传统活动,更要传承尊老敬亲的孝道文化,让这份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