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百科|湖南花鼓戏你了解多少?(湖南花鼓戏大全视频大全)
戏曲百科|湖南花鼓戏你了解多少?(湖南花鼓戏大全视频大全)
湖南花鼓戏作为湖南省的汉族戏曲剧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湖南花鼓戏的分类、历史渊源、音乐特点以及最具代表性的剧目《刘海砍樵》,带您领略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魅力。
花鼓戏的分类
长沙花鼓戏
长沙花鼓戏流行于长沙、湘潭、株洲、宁乡、浏阳、平江等地,是湖南花鼓戏中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流派。其主要声腔是“川调”,因伴奏用丝竹乐器,民间又称其为“弦子腔”。这一流派的剧目丰富,包括《盘夫》《祭塔》《捉蝴蝶》《放风筝》《梁祝哀史》《白蛇传》《菜园会》《讨学钱》《芦林会》等。
岳阳花鼓戏
岳阳花鼓戏源于临湘花鼓戏,流行于岳阳、汨罗、临湘及湖北通城、崇阳等地。其主要声腔是“琴腔”,曲调多样,如“单句子”“夹句子”“梦调”“阴调”“哀调”“一字调”等。由于音乐同源、语言相近,岳阳花鼓戏在鄂南地区形成了一个新剧种——“提琴戏”。主要剧目有《思夫》《补背褡》《芦林记》《双盗花》《双卖酒》《牛郎织女》等。
常德花鼓戏
常德花鼓戏主要流行于常德、桃源、汉寿、临澧、大庸、慈利等地,源于民间的“采茶灯”“车儿灯”。其音乐包括“川调”“打锣腔”和“小调”。主要剧目有《林英观花》《跳粉墙》《拣菌子》《双下山》以及解放后改编的《尤二姐之死》《山村兽医》等。
衡阳花鼓戏
衡阳花鼓戏流行于湖南省湘南地区,各地名称不同,在衡阳、衡南、耒阳、衡州等地称为“花鼓戏”,常宁一带称为“马灯”,攸县、茶陵一带称为“地花鼓”,安仁一带称为“花灯”,永兴江左一带也叫“花灯”,江右则叫“唱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称为衡剧,1954年湖南省文化局正式命名为衡阳花鼓戏,1983年编修《中国戏剧志·湖南卷》时定名为衡州花鼓戏。
最广为流传的花鼓戏——刘海砍樵
刘海砍樵是湖南花鼓戏中流传最为广泛的剧目,堪称湖南花鼓戏的代表之作。该剧讲述的是常德城武陵区丝瓜井旁的刘海母子俩,刘海勤劳孝顺,天天上山砍柴奉养老母。在山上,他遇到了修炼成仙的狐狸精胡秀英,两人结为夫妻。然而,十八罗汉中的十罗汉抢走了胡秀英的宝珠,刘海在斧头神和胡秀英众姐妹的帮助下,最终夺回宝珠,与胡秀英过上了幸福生活。
刘海砍樵在湖南城乡各演出队曾很盛行,非常好听,让全国知道的、或使它走红全国的还是春晚——李谷一和姜昆在1984年春晚的小品演出让它声名远扬。1984年春节前,在北京的湘籍歌唱家李谷一找湖南方面要去了1961年自己主演过的《刘海砍樵》那段精彩对唱的曲谱,即“比古调”。在央视春节晚会上,她与姜昆一炮打响,使全国都知道有这样一个“比古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