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从圣约翰到双一流的百年学府
华东师范大学:从圣约翰到双一流的百年学府
华东师范大学,这所位于上海的顶尖高校,其历史可以追溯到1879年创立的圣约翰大学。经过多次变迁,1951年由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合并而成,1972年曾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1980年恢复原名。如今,它不仅是“双一流A类”高校,还是教育部直属的重点建设大学。你知道它的哪些有趣往事呢?快来一起探讨吧!
历史沿革:从圣约翰到华东师大
华东师范大学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879年创立的圣约翰大学。这所由美国圣公会主教施约瑟创办的教会大学,是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一批高等学府之一。圣约翰大学以其严格的管理和高质量的教学而闻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
1951年10月16日,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部长孟宪承在今华东师大中山北路校区思群堂内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这一刻的到来经历了长时间的筹备。1951年7月12日,华东教育部正式报请中央教育部审批成立华东师范大学。7月18日,华东教育部分赴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向两校师生宣布:经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批准,以私立大夏大学、光华大学文、理科为基础,加上复旦大学教育系、同济大学动物系和植物系、沪江大学音乐系及东亚体育专科学校,合并成立华东师范大学。
9月26日,新老学生1032人入学报到,其中各校并入老生698人,暑假招收的新生334人。10月1日,学校原计划举行成立暨开学典礼,为使来自不同学校的学生提高对师范专业的认识,逐步树立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思想,决定先进行2周建校学习。
经过两周学习,1951年10月16日,全校师生员工1000多人在大礼堂隆重举行华东师范大学成立暨开学典礼。华东教育部部长孟宪承任大会主席,上海市副市长潘汉年,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舒同、副主任陈望道,华东教育部副部长唐守愚、沈体兰,上海市教育局局长戴白韬以及华东文教机关、上海各大专院校的负责同志到会祝贺。
孟宪承郑重宣布:华东师范大学正式成立。至此,作为新中国组建的第一所社会主义师范大学正式诞生了。
关键历史节点
1972年,学校更名为上海师范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在“文革”的影响下,经历了较为艰难的时期。但即便在这样的环境下,学校依然坚持教学和科研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人才。
1980年,学校恢复原名华东师范大学。这一时期,学校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1981年,学校成为全国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82年,学校举行首次博士论文答辩,王建磐成为华东师大培养的第一位博士,同时也是新中国首批18位博士之一。
2002年,学校启动闵行校区建设。这是学校发展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新校区的建设不仅扩大了学校的办学空间,也提升了学校的整体办学条件。2003年12月29日,华东师大举行闵行校区奠基仪式暨开工典礼。2006年8月,华东师大机关主体搬迁至闵行校区,学校主体搬迁到闵行校区,形成了“一校两区、联动发展”的办学格局。
学术传承与贡献
华东师范大学在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都有着深厚的学术积累。学校培养了众多杰出人才,如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家吴亮平、核农学家陈子元、文学理论家周扬等。
近年来,学校在智能教育、脑科学等新兴领域也取得了重要突破。2020年,学校将智能教育确定为第一战略,创建首个“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成立首个智能教育研究院。学校开发的“小花狮作文智能辅导系统”和“小花狮数学自适应学习系统”等智能教育成果,展现了学校在教育科技领域的创新实力。
未来发展展望
作为“双一流”建设高校,华东师范大学正朝着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迈进。学校将继续深化教育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升科研水平,为国家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同时,学校也将进一步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升学校的国际影响力。
华东师范大学不仅是一所大学,更是一段见证中国近现代教育发展历程的活历史。从圣约翰大学到华东师大,这所百年学府见证了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变迁,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