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徽州古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打卡圣地

创作时间:
2025-01-21 17:20:1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徽州古城:安徽历史文化名城打卡圣地

01

一座承载千年的文化名城

徽州古城,又名歙县古城,位于安徽省黄山市,是中国四大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与四川阆中、云南丽江、山西平遥齐名。这座古城不仅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还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徽州古城始建于秦朝,自唐代以来,一直是徽郡、州、府治所在地,故县治与府治同在一座城内,形成了城套城的独特风格。宋至明清时期,徽州古城多次扩建和修缮。民国时期徽州古城景观受到破坏,新中国成立后,出台了多项措施保护古城,并对古城进行了修建。徽州古城分内城、外廓,有东西南北4个门,此外还保留着瓮城、城门、古街、古巷等。城内主要景点有徽园、渔梁坝、许国石坊、斗山街、陶行知纪念馆、新安碑园、太白楼等。

徽州古城是古代徽州府治所在地,是徽州文化及国粹京剧的发源地,也是徽商的主要发源地。1986年,徽州古城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4年,被列入国家AAAAA级景区古徽州文化旅游区的组成部分。2022年,徽州古城被评为安徽省文明旅游示范单位。

02

历史沿革:见证千年沧桑

徽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为加强对东南地区的统治,设立黝(宋以后称黟)、歙二县,属鄣郡。歙县地包括今天的歙县、休宁、屯溪区、徽州区、绩溪,浙江的淳安及江西婺源的一部分。

西汉初期,黝、歙二县相继属楚国、荆国、吴国、江都国,后属丹阳郡。东汉末年,三国鼎立,黝、歙二县属东吴领地。东汉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乌聊山(今长青山)有毛甘故城。黄巾起义失败后,歙县土族势力互相混战,山越人首领毛甘率万户屯乌聊山,建造歙县第一座城池。此后,毛甘被东吴孙权派遣的威武中郎将贺齐征伐,毛甘屯兵遗址被称为“毛甘故城”。贺齐征服歙县金奇、毛甘,黟县陈仆、祖山等山越部落后,分歙县东乡地置始新县,南乡地置新定县,西乡地置黎阳、休阳县,加黟、歙共六县建新都郡。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始新县为新安县,并遂安、寿昌入新安县,隶婺州。改新安郡为歙州,领海宁、黝、歙县,治海宁(一说并黝、歙入海宁,划归婺州)。开皇十一年歙州辖黝、歙、海宁县,治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复改歙州为新安郡,辖休宁、黝、歙县,郡治休宁县。隋末天下纷乱,隋大业十三年(公元617年),歙人汪华据州,自称吴王,将州治先迁于休宁县万寿山(今古城岩),后迁歙县乌聊山,并在毛甘城故址筑郡城。城制为内子城外罗城,等级分明。子城周长“一里四十二步”,为郡治和郡王宫室所在地,有郡王宫殿、东西宫廨、南谯楼等建筑,宛然王城建制;罗城周长“四里二步”,为士民商贾居住。

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汪华归附唐朝,被封为越国公。复改新安郡为歙州,州治歙县。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歙州为新安郡,辖歙、休宁、黝、北野、婺源县。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复改歙州。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平方清起义,析歙、休宁地置归德县,析黟县赤山镇和饶州浮梁地置祁门县,划歙县华阳镇置绩溪县。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废归德县,地复归歙、休宁二县,州领黟、歙

03

古城精华:核心景点巡礼

徽州古城内保存了众多历史建筑和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当属许国石坊、斗山街和徽州府衙。

许国石坊,又名大学士牌坊,位于徽州古城内,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座石坊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明代大学士许国的旌表坊。石坊高11.4米,宽9.54米,深7.59米,四柱三间五楼式结构,是国内罕见的八脚牌坊,被誉为“东方的凯旋门”。石坊的四面雕刻着12只雄狮,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坊上还刻有“大学士”“先学后臣”“上台元老”等字样,彰显着许国的显赫地位。

斗山街是徽州古城内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街,全长约300米。街道两旁分布着众多明清时期的建筑,包括杨家大院、古私塾、千年蛤蟆井等。漫步其中,仿佛穿越回古代,感受着徽派建筑的古朴与精美。斗山街的建筑布局严谨,街巷纵横交错,体现了古代徽州人的智慧与匠心。

徽州府衙位于古城的核心位置,始建于元末明初,是徽州府的行政中心。府衙建筑布局严谨,中轴对称,体现了古代官府的威严与庄重。府衙内设有大堂、二堂、后堂等建筑,展示了徽州的历史文化。大堂是府衙的主要建筑,用于处理政务和审理案件。二堂则是官员的办公场所。后堂则用于官员的日常生活。府衙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徽派建筑的特色,如马头墙、雕花门窗等。

04

徽州文化:独特的精神瑰宝

徽州文化是徽州古城的灵魂,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徽商、徽派建筑和徽州三雕。

徽商,又称“徽帮”,是中国古代最具影响力的商帮之一。他们以“贾而好儒”的特点著称,不仅在商业上取得了巨大成功,还注重文化修养,推动了徽州文化的繁荣发展。徽商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甚至远至海外,为徽州古城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积淀。

徽派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白墙黛瓦、马头墙、雕梁画栋,构成了徽派建筑的典型特征。徽州古城内的建筑,无论是民居、祠堂还是牌坊,都体现了徽派建筑的精湛技艺。徽派建筑不仅注重外观的美感,更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徽州三雕(木雕、石雕、砖雕)是徽派建筑的重要装饰艺术,展现了徽州工匠的高超技艺。徽州三雕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经过元末明初至清末民初的鼎盛时期,形成了独特的装饰风格。在徽州古城的建筑中,随处可见精美的三雕作品,它们不仅美化了建筑,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05

保护与开发:让古城焕发新生

近年来,歙县高度重视徽州古城的保护与开发,制定了一系列保护条例和管理办法。2016年11月21日,《歙县徽州古城保护条例》正式颁布实施,为古城保护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歙县还出台了《歙县徽州古城城墙管理办法》《歙县徽州古城历史建筑保护管理办法》等配套政策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古城保护体系。

在保护的基础上,歙县积极探索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通过活化利用历史建筑、发展夜间经济、创新文旅业态等方式,让古城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例如,西街一号历史建筑群经过保护性修缮,现已成为集民宿、餐饮、文化体验于一体的文旅新地标。此外,歙县还推出了“徽州府有喜”沉浸式夜游、“徽州古城非遗夜市”等特色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

2024年12月,歙县徽州古城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成功入选“安徽省商文旅融合发展集聚区”。这标志着徽州古城在保护与开发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也为其他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与发展提供了有益借鉴。

06

结语:守护文化瑰宝,传承历史记忆

徽州古城,这座承载了近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以其独特的建筑风貌、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创新的保护模式,吸引着世人的目光。它不仅是徽州文化的发源地,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护好徽州古城,就是保护好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记忆和精神财富。让我们共同努力,让这座千年古城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