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果树:从生态治理到旅游富民的绿色蝶变
黄果树:从生态治理到旅游富民的绿色蝶变
黄果树旅游区位于贵州省安顺市,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近年来,该景区坚持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修复、产业转型和文化融合,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富美"的华丽转身。
航拍贵州安顺黄果树瀑布。新华网 卢志佳 摄
绿色发展带来绿意盎然
黄果树旅游区的森林覆盖率达66.31%,核心景区更是达到了90%。在绿色发展理念的引领下,当地乡村"颜值"焕新、产业蓬勃发展,变身为喀斯特地貌上的"绿富美"。
"半边街"的生态转型
"半边街"位于黄果树瀑布顶端一侧,曾是餐饮、酒店聚集的地方,一度被称为"大瀑布上的一块牛皮癣"。2006年开始,黄果树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历时7年,将"半边街"923户3000余人整体搬迁至黄果树新城,并投资5000余万元对"半边街"实施生态复绿及景观打造等工程,使其变成了黄果树景区的生态长廊。
王安村的生态蜕变
距黄果树瀑布3.5公里的王安村,1800亩超大松林场满目翠绿。上世纪80年代,村民常砍树建设房屋、烧火做饭,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泥石流冲毁了农田。经过几代人的精心管护,目前王安村森林覆盖率已达79%,还获得贵州省"森林村寨"称号。
石头寨的生态治理
距瀑布5公里的石头寨也面临过类似困境。当地政府下决心进行整治,将经营户全部搬迁到专门修建的"烧烤长廊",规范经营,并聘用村民为河道保洁员,维护环境整洁。
生态旅游绘就美丽画卷
守住了绿水青山,黄果树旅游区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丰富旅游业态。
民宿经济的兴起
民宿"匠庐·阅山"静卧于乌拉村的青山之中,与坝陵河大桥遥遥相望,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绝美景观,常出现在国内各大民宿热门榜单上。前台主管曹若斓就是石头寨本地人,因为看好家乡的生态旅游发展,去年大学毕业后她选择返乡就业。
位于白水河畔的"山月集·牧野童话"民宿。新华网发(安顺市委宣传部供图)
康养旅游的发展
依托气候和生态资源,不少村寨发展起了康养旅游。龙宫镇桃子村夏季平均气温23℃,不少外地游客前来"长住","候鸟式"避暑。黄果树镇王安村也引进了投资2.2亿元的森林康养项目,观瀑电梯、太空舱住宿区等均在抓紧施工,预计今年9月开始试运营。
文化与生态的融合
黄果树旅游区将"文化"融入"绿色"为旅游"铸魂"。民宿"匠庐·村晓"入驻时,保留了石头寨的原始风貌、房屋外观和村落层级美感。独特的"乡间美学"使其深受游客喜爱。
坝陵河大桥。新华网发(安顺市委宣传部供图)
新业态的兴起
桥旅、体旅等新业态也在黄果树旅游区晋升为新的"网红打卡点"。贵州省坝陵河桥梁博物馆是国内最大的桥梁主题博物馆,游客在这里不仅能体验商业蹦极、高空秋千、空中餐厅等多个桥旅项目,还能开展深度研学,了解3万余座桥梁将贵州从"山地高原"变成"高速平原"的伟大建桥历史和先进技术。
特色产业助力富民强村
在生态优势和旅游产业的带动下,当地乡村实现了绿色转型和美丽蜕变。
生态养殖业的发展
木厦河生态鲟鱼养殖基地利用北盘江支流打邦河上游的优质水源,采用无动力自流水养殖模式,使用阶梯式鱼池和多级生态净化系统,利用草鱼、鲤鱼等普通淡水鱼以及"狐尾藻"等净水植物自然净化水质。这种生态养殖方式节约了电能、保护了环境,还提升了鲟鱼品质,使其肉质紧实、鲜嫩肥美,受到市场欢迎。目前年产量达500吨,年产值2000余万元。
民宿经济带动就业
民宿"匠庐·村晓"共带动周边40余名村民就业,所用食材也多为当地农特产品。吴小翠一家10口人从老石屋搬到了山脚下的新居。老石屋则被改造为客房,土地流转给村里的蔬菜产业,夫妻二人则应聘为"匠庐·村晓"的员工,两人收入每月上万元。
位于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的"匠庐·村晓"民宿。新华网发(安顺市委宣传部供图)
农家民宿的发展
不少村民则自己当上了老板。桃子村的荷花池前矗立着一栋三层小楼,58岁的村民严冬梅把自家房屋改成民宿,2019年开始营业,旺季时8间客房全部住满,再配上自家地里的蔬菜、当地的应季水果,客人们常把这里当成了家。她算了一笔账,避暑旺季3个月可增收近5万元。
特色农业的发展
依托峡谷的自然优势,乌拉村种出的枇杷格外甘甜,金灿灿的枇杷个大饱满,成堆地挂满枝头。"种植水果不仅助农增收,还能保持水土。"乌拉村支书雷洪军说。全村共有778户,每家每户都种植水果。除了2500余亩枇杷,还种植蜂糖李、红花桃、樱桃等精品水果。村民们坐在家门口的路边摆摊,就有许多游客慕名而来。
未来,黄果树旅游区将继续以绿色生态为基底,把"绿色+"融入旅游、文化和产业发展的各个方面,尊重自然、顺应自然、融入自然,实现乡村振兴的新一轮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