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详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范与应急救援要点
一文详解有限空间作业:风险防范与应急救援要点
有限空间作业因其高风险性,一直是安全生产领域的重点监管对象。近年来,有限空间作业事故频发,给企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损失。本文将为您详细解读有限空间作业的定义、分类、主要安全风险、防护设备设施、安全风险防控措施以及应急救援等内容,帮助您全面了解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要点。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基础知识
1.1 有限空间定义和分类
1.1.1 有限空间的定义和特点
有限空间是指封闭或部分封闭、进出口受限但人员可以进入,未被设计为固定工作场所,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的空间。有限空间一般具备以下特点:
- 空间有限,与外界相对隔离。
- 进出口受限或进出不便,但人员能够进入开展有关工作。
- 未按固定工作场所设计,人员只是在必要时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临时性工作。
- 通风不良,易造成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积聚或氧含量不足。
1.1.2 有限空间的分类
有限空间分为地下有限空间、地上有限空间和密闭设备 3 类。
- 地下有限空间,如地下室、地下仓库、地下工程、地下管沟、暗沟、隧道、涵洞、地坑、深基坑、废井、地窖、检查井室、沼气池、化粪池、污水处理池等。
- 地上有限空间,如酒糟池、发酵池、腌渍池、纸浆池、粮仓、料仓等。
- 密闭设备,如船舱、贮(槽)罐、车载槽罐、反应塔(釜)、窑炉、炉膛、烟道、管道及锅炉等。
1.2 有限空间作业定义和分类
有限空间作业,是指人员进入有限空间实施作业。常见的有限空间作业主要有:
- 清除、清理作业,如进入污水井进行疏通,进入发酵池进行清理等。
- 设备设施的安装、更换、维修等作业,如进入地下管沟敷设线缆、进入污水调节池更换设备等。
- 涂装、防腐、防水、焊接等作业,如在储罐内进行防腐作业、在船舱内进行焊接作业等。
- 巡查、检修等作业,如进入检查井、热力管沟进行巡检等。
按作业频次划分,有限空间作业可分为经常性作业和偶发性作业:
- 经常性作业指有限空间作业是单位的主要作业类型,作业量大、作业频次高。
- 偶发性作业指有限空间作业仅是单位偶尔涉及的作业类型,作业量小、作业频次低。
按作业主体划分,有限空间作业可分为自行作业和发包作业:
- 自行作业指由本单位人员实施的有限空间作业。
- 发包作业指将作业进行发包,由承包单位实施的有限空间作业。
主要安全风险
2.1 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安全风险类别
有限空间作业存在的主要安全风险包括中毒、缺氧窒息、燃爆以及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高温高湿等。在某些环境下,上述风险可能共存,并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
2.1.1 中毒
有限空间内存在或积聚有毒气体,作业人员吸入后会引起化学性中毒,甚至死亡。引发有限空间作业中毒风险的典型物质有:
- 硫化氢(H2S):易存在于污水管道、污水池、炼油池、纸浆池、发酵池、酱腌菜池、化粪池等富含有机物并易于发酵的场所。
- 一氧化碳(CO):含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和焊接作业是一氧化碳的主要来源。
- 苯和苯系物:在有限空间内进行涂装、除锈和防腐等作业时,易挥发和积聚该类物质。
- 氰化氢(HCN):酱腌菜池中可能产生氰化氢。
- 磷化氢(PH3):污水处理池等有限空间可能产生磷化氢,还常作为熏蒸剂用于粮食存储以及饲料和烟草的储藏等。
2.1.2 缺氧窒息
空气中氧含量的体积分数约为 20.9%,氧含量低于 19.5%时就是缺氧。缺氧会对人体多个系统及脏器造成影响,甚至使人致命。引发有限空间作业缺氧风险的典型物质有二氧化碳、甲烷、氮气、氩气等。
- 二氧化碳(CO2):当二氧化碳含量超过一定浓度时,人的呼吸会受影响。
- 甲烷(CH4):甲烷的爆炸极限为 5.0%~15.0%。当空气中甲烷浓度达 25%~30%时,可引起头痛、头晕、乏力、注意力不集中、呼吸和心跳加速等,若不及时远离,可致人窒息死亡。
- 氮气(N2):常压下氮气无毒,当作业环境中氮气浓度增高,会引发人单纯性缺氧窒息。
- 氩气(Ar):常压下氩气无毒,当作业环境中氩气浓度增高,会引发人单纯性缺氧窒息。
2.1.3 燃爆
有限空间中积聚的易燃易爆物质与空气混合形成爆炸性混合物,若混合物浓度达到其爆炸极限,遇明火、化学反应放热、撞击或摩擦火花、电气火花、静电火花等点火源时,就会发生燃爆事故。有限空间作业中常见的易燃易爆物质有甲烷、氢气等可燃性气体以及铝粉、玉米淀粉、煤粉等可燃性粉尘。
2.1.4 其他安全风险
有限空间内还可能存在淹溺、高处坠落、触电、物体打击、机械伤害、灼烫、坍塌、掩埋和高温高湿等安全风险。
2.2 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
对于中毒、缺氧窒息、气体燃爆风险,主要从有限空间内部存在或产生、作业时产生和外部环境影响 3 个方面进行辨识。
- 内部存在或产生的风险
- 作业时产生的风险
- 外部环境影响产生的风险
对于中毒、缺氧窒息和气体燃爆风险,使用气体检测报警仪进行针对性的检测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检测后,各类气体浓度评判标准如下:
- 有毒气体浓度应低于《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第 1 部分:化学有害因素》(GBZ 2.1—2019)规定的最高容许浓度或短时间接触容许浓度。
- 氧气含量(体积分数)应在 19.5%~23.5%。
- 可燃气体浓度应低于爆炸下限的 10%。
2.3 常见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示例
常见有限空间作业主要安全风险辨识示例见表 2-2。
防护设备设施
3.1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可连续实时监测并显示被测气体浓度,当达到设定报警值时可实时报警。选用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时应注意的事项:
-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应符合《作业场所环境气体检测报警仪 通用技术要求》(GB 12358—2006)的规定,其检测范围、检测和报警精度应满足工作要求。
- 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应每年至少检定或校准 1 次,量值准确方可使用。
- 仪器外观检查合格后,在洁净空气下开机,确认“零点”正常后再进行检测;若数据异常,应先进行手动“调零”。
- 使用泵吸式气体检测报警仪时,应确保采样泵、采样管处于完好状态。
- 使用后,在洁净环境中待数据回归“零点”后关机。
3.2 呼吸防护用品
根据呼吸防护方法,呼吸防护用品可分为隔绝式和过滤式两大类。
- 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能使佩戴者呼吸器官与作业环境隔绝,靠本身携带的气源或者通过导气管引入作业环境以外的洁净气源供佩戴者呼吸。常见的隔绝式呼吸防护用品有长管呼吸器、正压式空气呼吸器和隔绝式紧急逃生呼吸器。
- 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能把使用者从作业环境吸入的气体通过净化部件的吸附、吸收、催化或过滤等作用,去除其中有害物质后作为气源供使用者呼吸。常见的过滤式呼吸防护用品有防尘口罩和防毒面具等。
3.3 坠落防护用品
有限空间作业常用的坠落防护用品主要包括全身式安全带、速差自控器、安全绳、三脚架等。
3.4 其他个体防护用品
为避免或减轻人员头部受到伤害,有限空间作业人员应佩戴安全帽。单位应根据有限空间作业环境特点,按照《个体防护装备选用规范》(GB/T 11651—2008)为作业人员配备防护服、防护手套、防护眼镜、防护鞋等个体防护用品。
3.5 安全器具
- 通风设备:移动式风机是对有限空间进行强制通风的设备,通常有送风和排风 2 种通风方式。
- 照明设备:当有限空间内照度不足时,应使用照明设备。有限空间作业常用的照明设备有头灯、手电等。
- 通讯设备:当作业现场无法通过目视、喊话等方式进行沟通时,应使用对讲机等通讯设备。
- 围挡设备和警示设施: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常用的围挡设备如图 3-10 所示,常用的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如图 3-11 所示。
安全风险防控与事故隐患排查
4.1 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措施
- 建立健全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管理制度
- 辨识有限空间并建立健全管理台账
- 设置安全警示标志或安全告知牌
- 开展相关人员有限空间作业安全专项培训
- 配置有限空间作业安全防护设备设施
- 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并定期演练
- 加强有限空间发包作业管理
4.2 有限空间作业过程风险防控
有限空间作业各阶段风险防控关键要素如图 4-1 所示。
4.2.1 作业审批
- 制定作业方案
- 明确人员职责
- 作业审批
4.2.2 作业准备
- 安全交底
- 设备检查
- 封闭作业区域及安全警示
- 打开进出口
- 安全隔离
- 清除置换
- 初始气体检测
- 强制通风
- 再次检测
- 人员防护
4.2.3 安全作业
在确认作业环境、作业程序、安全防护设备和个体防护用品等符合要求后,作业现场负责人方可许可作业人员进入有限空间作业。
- 注意事项
- 实时监测与持续通风
- 作业监护
- 异常情况紧急撤离有限空间
4.2.4 作业完成
有限空间作业完成后,作业人员应将全部设备和工具带离有限空间,清点人员和设备,确保有限空间内无人员和设备遗留后,关闭进出口,解除本次作业前采取的隔离、封闭措施,恢复现场环境后安全撤离作业现场。
4.3 有限空间作业主要事故隐患排查
存在有限空间作业的单位应严格落实各项安全防控措施,定期开展排查并消除事故隐患。有限空间作业主要事故隐患见表 4-4。
应急救援
当作业过程中出现异常情况时,作业人员在还具有自主意识的情况下,应采取积极主动的自救措施。作业人员可使用隔绝式紧急逃生呼吸器等救援逃生设备,提高自救成功效率。
5.1 救援方式
- 非进入式救援
- 进入式救援
5.2 应急救援装备配置
应急救援装备是开展救援工作的重要基础。有限空间作业事故应急救援装备主要包括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大功率机械通风设备、照明工具、通讯设备、正压式空气呼吸器或高压送风式长管呼吸器、安全帽、全身式安全带、安全绳、有限空间进出及救援系统等。
5.3 救援注意事项
一旦发生有限空间作业事故,作业现场负责人应及时向本单位报告事故情况,在分析事发有限空间环境危害控制情况、应急救援装备配置情况以及现场救援能力等因素的基础上,判断可否采取自主救援以及采取何种救援方式。
若现场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非进入式或进入式救援,并确保救援人员人身安全;若现场不具备自主救援条件,应及时拨打 119 和 120,依靠专业救援力量开展救援工作,决不允许强行施救。
受困人员脱离有限空间后,应迅速被转移至安全、空气新鲜处,进行正确、有效的现场救护,以挽救人员生命,减轻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