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奈曼旗庙屯嘎查: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探访奈曼旗庙屯嘎查:历史与现代的交融
在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有一座被完整保存下来的旧村——庙屯嘎查。这里不仅是蒙汉文化交融的典范,更是见证中国农村巨变的“活化石”。
一座因庙而得名的村庄
庙屯嘎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初期。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奈曼旗王府曾委派图斯拉格其帮助赤峰敖汉旗王爷“镇剿”,为感谢这份情谊,敖汉旗王爷在此修建了一座庙宇,这座小村也因此得名“庙屯”。
蒙汉文化交融的见证
庙屯嘎查的居民由蒙古族和汉族组成,这种民族构成决定了其独特的文化特色。在这里,你可以看到蒙古族的游牧文化和汉族的农耕文化和谐共存。
最能体现这种文化交融的是胡仁乌力格尔,这是一种以四胡为伴奏的说唱艺术形式。据《胡尔奇素描:蒙古族说书艺人小传文本与形象建构》记载,胡仁乌力格尔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50年代的土默特左旗。当时,一位名叫毛布尔拉的艺人尝试将汉族故事编译成蒙语,并用四胡伴奏说唱,深受民众欢迎。这种新的艺术形式很快在科尔沁草原上传开,成为蒙汉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从贫困到小康的蜕变
改革开放前,庙屯嘎查是一个典型的贫困小村。据第十四任奈曼王爷苏珠克图巴图尔的孙子宝元旦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村里只有40多户人家,一半是蒙古族,一半是汉族,耕地稀少,生活艰难。“各家各户只有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像样的饭菜。”
改变始于2015年。这一年,奈曼旗委、旗政府决定对庙屯嘎查进行整体改造。他们没有选择简单地推倒重建,而是采取了一种创新的“三变”改革模式: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
具体做法是:将旧村址完整保留下来,复原老建筑,复活老习俗,打造民俗旅游村;同时在新址建设现代化民房,完善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2017年,全体村民作为股东,注册成立了内蒙古庙屯民俗休闲旅游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新旧对比:两重天的生活变迁
如今的庙屯嘎查,呈现出鲜明的对比:一边是保留原貌的旧址,土墙草舍、碾坊犁杖、轱辘水井,仿佛让人穿越回过去;另一边是错落有致的新村,红顶白墙的民房,配套完善的基础设施,展现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
“改造那年,全村40户土房户仅用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整体搬迁。”村负责人李巴图说,“新村用新理念建设,尽量缩小新型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差距。”
乡村振兴的“庙屯模式”
2018年,庙屯嘎查被列为国家级“美丽乡村”标准化建设示范村;2020年,又被国家民委授予全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称号。这个曾经的“小穷村”,如今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打卡地”。
庙屯嘎查的成功,不仅在于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更在于其创新的发展模式。通过“三变”改革,庙屯实现了资源的有效利用和村民的共同富裕。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发展的同时,没有忘记留住历史记忆,让“乡愁”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站在新旧交替的路口,我们不禁感叹:这座被历史唤醒的村庄,正在用最生动的方式,讲述着中国农村的变迁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