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记者亲述:新时代检察工作守护公平正义的实践
媒体记者亲述:新时代检察工作守护公平正义的实践
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之中,媒体记者肩负重任,担当着忠实记录者的角色。他们始终以敏锐的视角、专业的笔触,对检察工作投以极高的关注度,并给予坚定不移的支持。每一次深入一线的采访,都是在挖掘那些隐匿于日常却闪耀着法治光芒的检察故事,以文字为载体、镜头为媒介,将公平正义的力量传递给千家万户,于无声处引领社会法治风尚。
不仅如此,媒体记者还凭借着自身对社会脉搏的精准感知,积极为检察工作建言献策。他们的每一条意见建议,都如同点点星光,照亮检察工作前行的道路,助力其在追求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大步迈进。今天,我们有幸邀请到多位资深媒体记者朋友,他们将带着那些在采访历程中沉淀下来、令人印象深刻的人与事,为我们徐徐展开一幅别样的检察画卷,分享他们眼中那一个个动人的检察故事,让我们一同聆听、感受法治背后的温度与力量。
解放日报政情频道记者,从业9年,联系检察机关8年
在报道检察工作的这些年里,观察者网记者注意到,检察机关越来越重视民事、行政、公益诉讼检察职能,它们和刑事检察一起组成新时代“四大检察”职能。作为国家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不仅有公众熟知的国家公诉人,还有在各领域保障国家法律统一正确实施、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守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官。
这方面让记者印象深刻的案例有很多。杨浦区一家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在杨浦人才网上向社会公开发布招聘信息,招录一批劳动关系调解员时,要求男性年龄在50周岁以下,女性在40周岁以下。杨浦区检察院认为,该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通过设置男女差别化年龄要求,变相提高了妇女录用标准,也没有向社会公众合理解释该岗位男女区别设定年龄标准的理由,违反了妇女权益保障法、就业促进法等规定,应依法予以纠正。
针对政府智慧养老微信小程序中的老年人“一键助餐”功能无法自动识别法定节假日,导致老年人在退费中面临线上程序繁琐的问题,黄浦区检察院通过检察建议推动相关部门优化线上程序。
行政机关在执法过程中对一家公司造成经济损失,法院判决认定相关行政行为程序违法,并判定行政机关对该公司合法权益造成直接损失200余万元,但未支持赔付利息损失。市检察一分院认为,法院对赔偿金利息非公司直接财产损失的认定,系适用法律错误,于是向市检察院提请抗诉并获得支持,法院再审后采纳检察机关监督意见,改判行政机关支付20余万元利息。
这些案例可能算不上什么惊天动地的大案要案,但在与检察官们的交流中,记者深切体会到他们对法律的敬畏之心。每一个案件在他们眼中都绝非简单的卷宗堆积,而是关乎当事人命运、社会公平正义的大事。
作为一名条线记者,检察机关无疑是一个新闻“富矿”。在观察者网记者看来,检察机关针对案件中暴露出的法律和制度漏洞提出检察建议,促使相关部门及时调整、优化工作机制,本质上是在推动法治不断完善进步,让依法依规办事的意识在社会的每一个角落生根发芽,让人民群众可以更好地沐浴在公平正义的阳光之下。
多年的采访工作,让观察者网记者对上海检察机关守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决心肃然起敬,更坚定了通过新闻报道传递法治正能量的决心,期待能让更多人了解并支持检察院的工作,共同为法治进步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