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乱帖》时隔1300年首回国展,再现王羲之书法艺术巅峰
《丧乱帖》时隔1300年首回国展,再现王羲之书法艺术巅峰
2006年1月,一件流失海外千余年的国宝级文物——王羲之《丧乱帖》首次回到中国展出,引发了广泛关注。这件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王羲之卓越的书法技艺,更凝结着一位艺术家在战乱年代的悲愤与无奈。
作品简介
《丧乱帖》是王羲之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的行草书书法作品,现收藏于日本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全帖共8行62字,与《二谢帖》《得示帖》合裱于一纸,总称为“丧乱三帖”。其尺寸为纵28.7厘米,横58.4厘米,采用白麻纸墨迹,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
创作背景
《丧乱帖》创作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年),正值国家动荡、战乱频仍的时期。据《晋书·荀羡传》记载,当时慕容儁攻段龛于青州,王羲之的先墓在琅琊临沂遭到燕军荼毒。作为王羲之好友的荀羡虽然在斩了王腾之后“即修复”,但王羲之仍因未能亲自前往整修祖墓而深感悲痛。
艺术特色
《丧乱帖》的艺术价值在于其独特的书法风格和情感表达。全篇用笔挺劲,结体纵长,轻重缓疾极富变化,完全摆脱了隶书和章草的残余,成为十分纯粹的行草体。王羲之通过灵活的调锋和绞转技巧,使得笔锋中锋主导,起笔锋利直接,展现了一搨直下的书写特点。
流传与收藏
《丧乱帖》的流传历史颇为传奇。据考证,这件作品在唐代由遣唐使带回日本,后被日本皇室珍藏。帖上有朱文“延历敕定”三印,表明其从唐代传入日本。直到2006年,在东京国立博物馆举办的“书法至宝——日本与中国”展览中展出,随后又在上海博物馆举办的“中日书法珍品展”中展出,这是其时隔1300年后首次回国“省亲”。
《丧乱帖》不仅是王羲之书法艺术的代表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瑰宝。它见证了东晋时期的战乱历史,展现了艺术家在国破家亡之际的悲愤与无奈,同时也体现了书法艺术在情感表达上的独特魅力。这件作品的回归,不仅让国人得以一睹其真容,更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书法艺术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