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城蚕蛹:霓裳之源 物华天“宝”
凤城蚕蛹:霓裳之源 物华天“宝”
凤城市作为全国首个“中国柞蚕之乡”,凭借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悠久的养蚕历史,已成为全球柞蚕产业的重要基地。从传统养蚕到科技创新,从生态建设到文化传承,凤城柞蚕产业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凤城市地处辽宁省沿海经济带东起点,黄海经济隆起带和东北东部地区经济带的黄金部位,是全国首个“中国柞蚕之乡”。凤城市为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适宜,是柞蚕和柞树的最佳生长地。全市县域柞蚕放养面积及产值居于国际、国内、东北地区前列。蚕蛹经原卫生部批准,作为普通食品管理的食品新资源名单中的昆虫类食品,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包括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D及麦角甾醇等),可作用于免疫力增强、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清除自由基及抗衰老氧化,是人类的一种新营养源。凤城蚕蛹还是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
古老产业焕发新的生机
凤城市的柞蚕产业已有300多年历史,全市100%的乡(镇、街道)、93%的村及88%的居民组都放养柞蚕。2014年,因凤城蚕蛹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凤城市柞蚕协会成功申报了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2023年,柞蚕丝满族服饰传统制作技艺获评丹东市第十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凤城市被中国蚕学会评为“中国柞蚕之乡”,同年,凤城蚕蛹入选“辽宁省‘土特产’推介”,凤城市获评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基地,辽宁省农业农村厅批准凤城市现代农业产业园为第六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主体,而柞蚕作为产业园主导产业。
生态柞园构建带来连年丰收
20世纪80年代以来,致力于改造传统掠夺式柞蚕放养,打造生态柞园,特别是对部分柞园实行补植,种植紫穗槐串带等生物措施和闸沟等工程措施,使凤城市柞园生态环境大大改善。一类柞园增加到近100万亩,三类柞园降到10万亩。全市累计建设生态柞园50多万亩,柞园的质量有了较大的改变,并向良性循环方向转化,蚕民逐渐从传统养蚕方式步入生态放养之路。2022年凤城市放养柞蚕132.73万亩,总产量1.27万吨,总产值突破7亿元。2023年放养面积达到了138.53万亩,总产量1.39万吨,蚕茧收入合计8.515亿元,同比增长9.77%和21.83%。柞蚕茧产量占全国15%、辽宁省20%、丹东市60%。凤城市约有5万人从事柞蚕放养,占农村劳动力的21%左右。蚕农仅用70天左右时间,人均收入就突破20000元,在蚕区相当于农村人均收入的90%左右。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
辽宁省蚕业科学研究所坐落在凤城市,建所以来,专业科技成果占全国柞蚕科技成果总数的70%。目前柞蚕生产八大关键技术均为该所发明创造,培育的新品种及其杂交种应用面积已占全国柞蚕生产总面积的80%,柞蚕病虫害防治及小蚕保护育、纸面产卵等关键技术在全国的普及率达90%以上,生产的柞蚕种市场占有率达50%,蚕药市场占有率达95%。同时,所内还保存着占世界总量60%以上的柞蚕种质资源。建国以来共取得200多项科技成果,其中,5项国家发明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全国科学大会奖及7项省部级一等奖构成了中国柞蚕产业的核心技术体系。科研成果85%直接应用于生产,先后育成近100个柞蚕品种或材料,应用面积占全国柞蚕生产总面积的80%。创建的柞蚕病虫害防治、小蚕保护育及纸面产卵等关键技术在全国的普及率达90%以上。研发出32种柞蚕蚕药,蚕药覆盖率95%以上,保证了柞蚕产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凤城市柞蚕业科技贡献率已经超过65%,新成果取得直接经济效益累计40多亿元。
一丝一线赓续传统文化
丝绸制作技艺来源于中国古代,已有千年历史。作为价值极高的手工制品,丝绸被中国朝廷保留为御用服饰、家纺、横幅以及其他外交赠品。早在公元前206年的汉朝,丝绸就已成为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丝绸之路更是带动了中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目前凤城市柞蚕业有关企业超过150家,涵盖蚕种生产销售、蚕药和蚕茧生产销售,其中拥有7家蚕茧加工企业,年加工柞蚕茧可达2000吨,年生产柞蚕丝50吨、缫丝蛹1300吨、蚕丝被5万床左右。柞蚕产业全部链条的产值超过20亿元。
今后,凤城市将加强产学研合作,不断拓展以“凤城蚕蛹”国家地理标志为基础的柞蚕蛹精深加工产品,完善产业链条,突出柞蚕蛹的绿色、营养和保健价值,进一步提升柞蚕蛹精深加工产品的社会认知度,建立以龙头企业拉动、科技创新支撑、市场消费引导的良性发展机制,推动凤城蚕蛹多元化综合利用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本文原文来自ntv.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