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康熙收复台湾始末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康熙收复台湾始末
康熙年间,清政府如何收复台湾?本文将为您详细讲述这段历史,从郑成功收复台湾到康熙决定武统台湾的整个过程。
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明朝灭亡。同年,清军在吴三桂的引领下从东北入关,经过十多年的战争,初步奠定在中土的统治。此后,清军沿长江下游一路南下,剿灭南明残余势力。
1661年三月,南明军事将领郑成功为了保存实力,从福建横渡台湾海峡,向荷兰殖民者占领的台湾进发。经过八个月的战争,郑成功赶走荷兰人,收复了沦陷38年的中国领土台湾。这场战争结束了荷兰在中国台湾的经营,同时开启了郑氏家族对台湾的统治。
清朝入关之初,因忙于统一战争,无暇顾及台湾。直到1661年康熙继位后,内地的反抗才逐渐平息。随着清朝的政权趋于稳定,清政府开始将注意力移至台湾。
清廷最初以招降为主,1662年郑成功病逝不久,清廷就派人前往厦门招抚郑经。但由于郑经地位尚不稳固,与其叔父郑世袭火并激烈,因害怕清廷出兵,于是阳奉阴违,只是表面上装作诚恳的样子去谈判。第二年郑经得势后,提出"请如琉球、朝鲜例,不登岸,不剔发易衣冠"的主张,被清廷拒绝,双方谈判陷入僵局。
1674年三藩之乱爆发,郑经趁机渡海西攻福建、广东沿海,再次占领厦门等地,并与三藩势力勾结。郑氏对东南沿海的侵袭不仅影响到清朝东南赋税和南方民心的稳定,也不利于清朝专制集权的大局。康熙逐渐意识到招抚台湾已不可能,对台战略开始转向武统。
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的同时,也在暗中未雨绸缪,等待攻台时机。1677年,康熙恢复福建水师体制,1679年任命湖南岳州水师总兵官万正色为福建水师提督,此时福建水师已有战船240艘,官兵2.8万名。
1680年三藩之乱已濒临尾声,康熙开始用兵东南,收复厦门、金门。不过康熙对台湾的动作却没有停,从1679年,实施迁界令,让沿海居民向内地迁徙,断绝与台湾的经济往来。此举严重打击郑氏的贸易,导致本就农业生产匮乏的台湾粮食补给出现问题。
1681年三藩之乱结束,清朝在内地的统治更加稳固,郑经也中风而死,台湾内部发生政变。年仅12岁的郑克塽继任延平王,大权却被冯锡范、刘国轩掌握,郑氏官员向心力开始动摇。
康熙对台湾岛内发生的一切洞若观火,正式将收复台湾提上日程,同时大胆启用郑氏降将施琅取代万正色担任水师提督。施琅与郑氏有杀父之仇,而且长期在水军任职,擅长水战,在郑成功手下屡立战功。
1683年6月,康熙帝下令施琅全速进攻,澎湖海战正式爆发。施琅率领清军24000人,大鸟船70艘、赶缯船103艘、双帆居船65艘,从铜山岛出发攻台。随后两日,清军在港内修整,避免台风威胁,12日派战船攻取澎湖港外虎井屿、桶盘屿等外围岛屿。
16日早七时,施琅率军发动总攻,将舰队分成三路,中路共有56艘船,由施琅亲自指挥,作为主力进攻娘妈宫;右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陈蠎从澎湖港口东侧攻入鸡笼屿、四角屿,配合施琅主力夹攻郑军;左路共有50艘船,由总兵董义从澎湖港口西侧攻入牛心湾,此路作为疑兵,让郑军误判清军要在此地登陆,另有80艘战舰是后援部队,随时接应。
澎湖海战共毙伤郑军12000人,俘5000余人。击毁、缴获战船190余艘。刘国轩眼见大势已去,率领残余部队退往台湾,澎湖郑军群龙无首,全部向施琅投降,而清军仅阵亡329人,伤1800余人,船只无一损失。
9月3日,施琅率军在台湾登陆。两天后,郑克塽向施琅投降,并剃发易服,郑氏集团正式灭亡,结束在台湾历经22年的统治。
清军之所以取胜,除战船装备精良,施琅战术得当,将士作战勇敢之外,也体现康熙战略上的英明。从1677年确立武统,经过长时间运筹帷幄,信任降将施琅,一举攻克台湾,不仅消灭南明最后的残余势力,也使清朝重新实现统一。
郑克塽投降后,清廷为了是否把台湾并入版图产生争论。只有施琅等少数派认为台湾战略地位重要,主张将台湾并入版图,康熙最后一锤定音,听从施琅意见,决定坚守台湾。
在台湾岛设台湾府,下辖台湾、诸罗、凤山三县,行政上隶属福建省,并派兵8000人驻防本岛,澎湖另派2000人驻防。从此台湾重新统一于清王朝中央政府的管辖,而康熙的这一决定在以后的历史上证明其长远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