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螺蛳粉“增臭剂”事件调查:食品安全与行业规范的双重考验

创作时间:
2025-01-22 06:42: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螺蛳粉“增臭剂”事件调查:食品安全与行业规范的双重考验

螺蛳粉,这种以其独特的“臭”香征服食客的广西特色小吃,近日却因“增臭剂”陷入风波。从成都市场监管部门的突击检查,到杭州多家螺蛳粉店的生意受挫,再到电商平台大量销售“增臭剂”的现象,这场风波不仅考验着消费者的味蕾,更引发了对食品安全和行业规范的深度思考。


图源:IC photo

螺蛳粉店生意受挫:顾客减少一半

“增臭”风波下,杭州多家螺蛳粉店的生意受到了明显影响。在武林夜市内的一家螺蛳粉店,原本是就餐高峰期的晚上七点到八点,一小时内仅有三位顾客光顾,而周边的麻辣烫、炒粉干店铺则顾客盈门。

顾客在吃螺蛳粉。潮新闻实习记者 蓝昕宇 摄

位于杭州延安路西湖好吃街的一家螺蛳粉店老板尹姐也表示,自20号以来,生意下降了一半。她担忧地说:“一些不良商家的行为,影响到螺蛳粉的声誉,大家都得跟着遭殃。”

尹姐展示螺蛳粉汤底调配。潮新闻实习记者 蓝昕宇 摄

为了打消顾客疑虑,尹姐向他们详细介绍了螺蛳粉的制作流程:烫粉、加料、浇汤。她强调,汤底和酸笋是决定螺蛳粉品质的关键。正规商家都是自己熬制汤底,再用腌制的酸笋调料。一碗汤底需要将姜片、蒜头和二十几种香料,与爆炒螺蛳一起,再加入猪骨、牛骨和鸡架,文火慢炖8小时才能完成。

尹姐还解释道,螺蛳粉的臭味主要来源于酸笋。酸笋在发酵过程中,蛋白质会被降解成氨基酸,产生独特的气味。酸笋的添加量和腌制手法决定了螺蛳粉的臭味浓郁程度。为了保证味道正宗,许多商家会选择从广西空运腌制完成的酸笋,自行加工炒熟。

“增臭剂”生意揭秘:成本不到1毛钱

在电商平台,销售螺蛳粉“增臭剂”的现象较为普遍。不少商家将其宣传为“开店专用”“加一点就够臭”“3分钟代替8小时熬汤”“两步出餐”等。

潮新闻记者以买家身份咨询了一款标有“螺蛳味香精”的产品,经销商张雷直言:“都是化学合成的,有专业腥臭香精,主要是增加螺肉的腥味和酸笋的臭味。”一瓶1kg包装的“螺蛳味香精”售价为75元,添加量是一斤水加一克,保质期三年。

生产商沈清建介绍,将该款“螺蛳味香精”加到清汤里,再和增鲜剂一起调配,只需两步就能做出又臭又鲜的螺蛳粉汤底。他还透露:“这种螺蛳粉明面上是不允许加的,但是你可以悄悄加一点。”

根据产品信息计算,一碗800毫升的螺蛳粉汤底,使用这种“螺蛳味香精”的成本不到1毛钱。

专家观点:高油高盐不建议经常食用

国家注册营养师王思露表示,从“加臭酱”的成分配料来看,所用物质都是基础调味香辛料和食品添加剂(呈味剂、防腐剂、增稠剂、色素等),对于基础食品加工而言,添加这些物质并不违法违规。但关键是要按照添加类别和添加限量进行添加。

王思露还提到,线上平台售卖的许多“臭膏”“臭酱”将配料进行了模糊处理,可能存在掺杂掺假的情况。即使这些物质是合规生产的,本身也是高盐、高油且重口味的食品,不建议经常食用。

行业规范:亟待摘掉“臭名”

柳州螺蛳粉协会秘书长黄嘉鹏表示,增臭剂主要使用腌制的酸笋、海鲜酱以及香辛料调配加工生产的,符合固态或半固态调味料生产标准。柳州本地实体店和连锁店品牌几乎未使用加臭剂,外地个体户可能因对螺蛳粉理解不够透彻而使用加臭剂提升风味。

广东省食品安全保障促进会副会长朱丹蓬指出,食品添加的原则是能不用就不用。目前“增臭剂”没有明确使用标准,商户完全凭经验添加,缺乏管控。此外,缺乏对“增臭剂”安全性的论证,餐饮从业者不能盲目使用。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食品中有添加食品添加剂,生产者应明确告知消费者添加剂名称。如果未告知消费者,即使该食品添加剂是安全的,也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应承担相应赔偿责任。

结语

当一种地方美食“出圈”,如何规范其制作标准,共同维护好IP品牌,历来是个难题。从螺蛳粉到兰州牛肉面、沙县小吃,至今都没有一个可供抄作业的产业健康发展模式。针对目前螺蛳粉“增臭剂”销售泛滥的情况,建议提高违法成本,加大执法力度,彻底打击这类欺诈行为还需多部门合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