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BCS热议:吡咯替尼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新突破
SABCS热议:吡咯替尼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的新突破
在2024年圣安东尼奥乳腺癌研讨会(SABCS)上,关于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的最新研究引发了广泛关注。其中,由乐普生物自主研发的靶向HER2抗体偶联药物(ADC)MRG002在曲妥珠单抗和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治疗失败后的肝转移乳腺癌患者中,取得了60.8%的客观缓解率(ORR)和9.4个月的缓解持续时间(DoR),为改善此类患者的生存带来了转机。
这一突破性成果再次凸显了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领域的快速发展,同时也引发了对现有治疗方案的深入思考。作为中国首个自主研发的抗HER1/HER2/HER4靶向药,吡咯替尼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本文将围绕吡咯替尼的药物特点、临床应用现状以及未来研究方向展开讨论。
吡咯替尼:独特的药物特点与作用机制
吡咯替尼是恒瑞医药自主研发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能够同时抑制HER1、HER2和HER4受体的活性。与大分子单克隆抗体(如曲妥珠单抗)相比,吡咯替尼具有以下优势:
- 穿透血脑屏障:小分子结构使其能够有效穿透血脑屏障,对脑转移病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克服耐药性:与曲妥珠单抗作用机制不同,能够克服曲妥珠单抗原发耐药。
- 多靶点抑制:同时抑制HER1、HER2和HER4,具有更广泛的抗肿瘤活性。
临床应用现状:特殊人群中的突破性疗效
近年来,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吡咯替尼在特殊人群中的显著疗效。
克服曲妥珠单抗原发耐药
PICTURE研究是由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胡夕春教授牵头的一项多中心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入组了100例曲妥珠单抗原发耐药的难治患者。研究结果显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达到11.8个月,其中曲妥珠单抗辅助治疗结束后12个月以内进展的患者mPFS更是达到17.8个月。这一结果表明,吡咯替尼能够有效逆转曲妥珠单抗的治疗抵抗。
晚期双阳性乳腺癌的去化疗方案
由湖南省肿瘤医院欧阳取长教授团队开展的PLEHERM研究,探索了吡咯替尼联合来曲唑治疗HR+/HER2+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研究结果显示,该方案的临床获益率(CBR)为71.7%,客观缓解率(ORR)为64.2%,中位PFS为13.7个月。这一结果为不适合化疗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乳腺癌脑转移的全面保障
PERMEATE研究和BROPTIMA研究分别从不同角度证实了吡咯替尼在脑转移患者中的疗效。PERMEATE研究更新数据显示,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治疗的中位OS达到36.0个月,而BROPTIMA研究则首次证实了放疗联合吡咯替尼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一年CNS-PFS率达74.9%。
联合用药策略:提升疗效的关键
虽然吡咯替尼单药治疗效果显著,但联合用药策略仍是提高疗效的关键。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包括:
- 与曲妥珠单抗联合:虽然2024年SABCS大会上未见相关研究报道,但理论上两者具有协同作用,能够同时抑制HER2信号通路的胞外和胞内部分。
- 与化疗药物联合:如PICTURE研究中与卡培他滨的联合,能够进一步提高疗效。
- 与内分泌治疗联合:如PLEHERM研究中与来曲唑的联合,为HR+/HER2+患者提供去化疗方案。
未来展望:更多可能性值得期待
随着研究的深入,吡咯替尼在乳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的研究方向可能包括:
- 探索更多联合用药方案:如与新型ADC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等的联合。
- 拓展适应症:除了乳腺癌,吡咯替尼在其他HER2阳性肿瘤中的应用也值得期待。
- 优化用药策略:如剂量调整、用药顺序等,以进一步提高疗效和安全性。
总之,吡咯替尼作为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药物,在HER2阳性乳腺癌治疗中已经展现出显著的疗效和独特的优势。随着更多临床研究的开展,其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为患者带来更多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