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的抗战岁月:特种研究与学生运动
清华大学的抗战岁月:特种研究与学生运动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的侵略逐步向华北扩展,中华民族面临着空前的危机。在这危难时刻,清华大学的师生们挺身而出,以科学为武器,以知识为力量,为抗战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特种研究:科技报国的壮举
1934年3月21日,清华大学评议会修正通过了特种研究计划,拟定在应用化学、水力试验工作及航空讲座、国际关系、国势清查统计等四个方向开展特种研究。7月7日,校评议会议决,以1933至1934年度留美经费未支部分6万美元,充作特种研究及增置理工特别设备之用。
然而,清华大学首先开展的却并不是计划内的四个方向的特种研究,而是其并不占优势的农业研究。20世纪30年代,受连年战事影响,中国农业发展陷入危机状态,农村经济濒临破产,华北地区更是面临着巨大压力,复兴农村成为当时政府工作的重点之一。而要谋农村之复兴,促进农业的发展自然是主要途径,于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改进,一时成了当务之急。1934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王世杰指令清华大学成立农学院,并请行政院拨圆明园为清华大学农学院农场。然而考虑到清华自身在农业方面的基础条件,校方决定先着手建立农业研究所,并以校内100亩地作为农场[7]。其目的主要有二:一方面从事一些高深的农业研究,解决当时农业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培养造就一批既能从事农业科研,又能开展农业教学的高级人才([8],页69)。
清华农业研究所成立之初设立植物病害组和昆虫学组(也称虫害组)两个研究部门。植物病害组聘请了金陵大学农学院的戴芳澜教授担任组长,戴芳澜曾是清华留美预备班的学生,先后获得过康奈尔大学农学学士和哥伦比亚大学植物病理学和真菌学硕士学位,接到清华的邀约后,他先去美国纽约植物园和康奈尔大学研究院做了一年相关研究,才到清华大学上任。虫害组的组长是清华大学生物学系刘崇乐教授,他也是清华庚款留美生,1926年在康奈尔大学获得昆虫学博士学位后归国。清华农业研究所成立之时主要以清华生物系的人员为班底,受戴芳澜的邀请,金陵大学农学院的周家炽、王清和等人也来到农业研究所工作。[9]
1935年华北事变爆发,中华民族的危机已到了空前严重的程度。1936年5月,经国民政府行政院秘书长翁文灏介绍,蒋介石接见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工学院长顾毓琇与机械工程系主任庄前鼎。梅贻琦等人提出了航空发展新计划,取得蒋介石首肯,并手谕南昌航空机械学校与清华合作办理[11]。11月,清华在南昌成立航空工程研究所(以下简称“航空研究所”),顾毓琇任所长,庄前鼎任副所长。清华之所以能成立航空研究所,缘于其是国内较早开展航空教育的高校之一。著名航空专家冯·卡门1929年访问清华时,即建议清华开展航空工程教学与科研。1932年夏,清华机械工程学系成立时,即下设飞机与汽车工程组,并做好了将来与政府合作扩展研究的准备[12]。1935年秋季,机械工程系成立了航空机械工程组,为四年级学生增设了航空工程专门课程。该组还建立航空馆与飞机库房,并在清华校内设计了中国第一具自制的风洞[10]。1936年2月,冯·卡门推荐其学生——流体力学专家华敦德博士到清华协助航空研究工作。航空研究所成立后,开始在南昌建造15英尺口径风洞,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风洞之一。1937年底,华敦德返美参加第14届国际应用力学大会,介绍了清华南昌15英尺风洞的设计理论等内容。1938年3月,即将建成的风洞被日机轰炸[13]。1939年,华敦德在美国《飞机工程与航空航天技术》杂志上发表长文介绍清华15英尺风洞,杂志编辑特意加按语,对风洞遭炸表示惋惜[14]。
华北事变后,清华拟在长沙新建校舍,并加快了特种研究事业的发展。1936年2月27日,清华正式设立特种研究事业委员会,叶企孙任主席,委员由梅贻琦、陈岱孙、施嘉炀、李继侗、李辑祥、戴芳澜、庄前鼎、任之恭、陈达、吴有训担任。1936年12月9日的清华大学评议会上,特种研究事业委员会
学生运动:青春热血的见证
在清华大学的抗战岁月中,学生运动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学生们以各种方式表达着自己的爱国热情,为抗战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举行抗日救国示威游行,史称“一二·九运动”。清华大学的学生们积极响应,成立了“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朱镕基就是其中的一员。他们走上街头,高呼“停止内战,一致对外”的口号,用青春的热血唤醒国人,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高潮。
朱镕基:从学生领袖到革命者
朱镕基,这位未来的国家领导人,在清华大学度过了他的青年时光。他于1947年考入清华大学电机工程系,1951年毕业。在清华期间,他不仅努力学习专业知识,更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
作为“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的成员,朱镕基在校园内外组织和参与了多次抗日救国活动。他善于团结同学,勇于表达观点,在学生中具有很高的威信。通过这些活动,他逐渐从一个学生领袖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结语
清华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贡献,是中国知识分子以科学报国的生动写照。从特种研究到学生运动,从教授到学子,清华人用自己的智慧和热血,为抗战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而朱镕基,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的经历见证了那个时代青年学子的爱国情怀和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