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查获百余家刷好评网红餐厅,餐饮业虚假营销产业链曝光
杭州查获百余家刷好评网红餐厅,餐饮业虚假营销产业链曝光
“你打卡的网红餐厅可能是花了钱才出现在你眼前。”近日,杭州市市场监管综合行政执法队调查发现,百余家网红餐厅存在花钱请“刷手”刷好评的行为,这再次引发了公众对大众点评等平台评价真实性的质疑。
刷好评产业链浮出水面
在某电商平台,大量店铺公开提供美团、大众点评刷单、刷好评的服务。在社交媒体上,招募“大众点评写手”的帖子屡见不鲜,甚至有用户利用自身的会员等级有偿写优质评价。
这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刷点评产业链:商家、第三方运营公司、中介或大V、派单体验、“交作业”反馈,整套流程衔接紧密,一气呵成。
“只需要每月付8000元,就能保证你的店在商圈前五名,星级维持在4.5左右。”一家自称“美团、大众点评推广”的第三方运营公司如此承诺。在淘宝上,部分提供刷单、刷好评服务的店铺月销量可达上千单。
除了安排写手“刷好评”,还可以删差评。一家第三方运营公司表示,一般会先跟给差评的用户沟通,如果沟通不成,就用优质好评与大V好评往下压。
商家为何如此执着?
“执着于要好评的餐饮店”,今年外出就餐,经常会碰到店家来询问是否可以帮忙评价并赠送小礼物。常见的是甜品、饮料,还会有冰箱贴、帆布包等,成本大多在20元以内。
北京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北京限额以上(年营收1000万以上)餐饮企业利润总额1.8亿元,利润同比下降了88.8%,利润率低至0.37%。其中,餐饮业总收入下滑2.9%,快餐服务下滑49.9%至2.44亿,正餐服务亏了7651万。
北京商务局等部门发布的文件指出,北京餐饮业面临房屋租金高、用工成本高、食材价格高,但经营利润低的问题。餐饮企业深陷在成本、利润和品质的漩涡中无法自拔。
监管部门重拳出击
2022年,上海市场监管部门共查处刷单炒信案件60余起,主要查处对象为使用刷单手段且情节较为严重的商户以及为商户提供刷单服务的团伙组织,罚没款共计500余万元。
在最高法的一起典型案例中,四川某科技公司通过“捧场红包”的方式诱导消费者对其合作商户在“大众点评”平台进行特定分数的好评、评论、收藏等行为,被法院认定构成不正当竞争,最终被判赔偿大众点评软件运营商52.5万余元。
消费者如何避坑?
面对真假难辨的点评,消费者应该如何做出明智的选择?
多平台对比:不要只看单一平台的评价,可以参考多个平台的信息,比如小红书、抖音等。
关注评价细节:真实的评价往往包含具体的消费体验,如菜品的味道、服务态度等细节描述。而虚假评价可能过于笼统,或者有明显的营销痕迹。
重视实地考察:如果条件允许,不妨亲自去店里看看,眼见为实。
参考差评:不要只看好评,差评往往能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如果发现有大量相似的差评,也要警惕可能是竞争对手的恶意差评。
关注商家的回应:正规商家通常会对差评做出合理解释或改进措施,如果发现商家对差评置之不理或有恶意删除差评的行为,也要谨慎对待。
选择有保障的平台:一些平台如携程、淘宝、滴滴、美团、饿了么等,只允许有实际消费的用户进行点评,相对而言评价更可靠。
保持理性消费:不要被一些过于夸张的评价或优惠所迷惑,理性消费才是王道。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泄露个人信息,如手机号、身份证号等,防止被商家利用进行刷单等违规行为。
虽然刷好评现象频发,但通过多方努力,我们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辨别真假,做出明智的消费决策。同时,我们也期待平台和监管部门能够进一步完善机制,打击刷单炒信行为,维护市场秩序,保护消费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