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波斯波利斯遗址:亚历山大焚毁的帝国都城艺术精华

创作时间:
2025-01-22 08:28:54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波斯波利斯遗址:亚历山大焚毁的帝国都城艺术精华

踏上宽阔的台阶,来到 15 米高的大平台上,多年期盼的景象终于在眼前展开,两只张开大翅膀的人首牛身巨型石雕像“拉姆苏”威武地扼守着大门,这里原是波斯波利斯皇宫中央大厅的入口,称为薛西斯大门,至今仍可看到石壁上用古波斯语、新巴比伦语和埃兰语镌刻的楔形文字,记载了宫殿大厅由大流士一世的儿子薛西斯建造。因各国使节觐见国王均需穿过此门,故又称万国门。研究者到达此门时已是人群簇拥,但人的高度只在巨兽的蹄子部分,并不影响观看的视线。这两只“斯芬克斯”的头部完全残缺,身躯也是破损不堪。看到如此境况,不禁让人十分惊愕。因为在人们的印象中,它们不该是这副模样。也许是研究者在巴黎卢浮宫、伦敦大英博物馆、纽约大都会博物馆里看到的人首狮身或牛身雕像给人们的感觉太完美了,因此造成了极大的反差。研究者急忙环顾四周,不远处的中央大厅遗址上矗立着十余根高近 20 米的圆柱,柱头上的花卉与树叶图案也大多残缺;更远处还有一处规模不小的塔查拉宫的建筑遗存,却望不到雕塑的踪影。研究者对身边的同伴说,太遗憾了!也许看不到什么精彩的史前石雕了。


薛西斯门西入口的人首牛身雕像


薛西斯门东入口的人首牛身雕像

波斯波利斯坐落于马夫达什特平原的一个高地上,长450米、宽 300 米,由大流士一世大帝始建于公元前 522 年。之后,大流士的儿子薛西斯、孙子阿尔塔 • 薛西斯等几代人都对波斯波利斯进行了扩建,古城的面积增至 12.5 万平方米。城中拥有皇宫中央大厅、阿帕达纳宫、觐见厅、百柱宫、塔查拉宫、32 柱厅及宝库等建筑物,在波斯帝国阿契美尼德王朝(公元前 559—前 330 年)时期曾为第二个都城。波斯波利斯的名称即是“波斯国都城”的意思。公元前 330 年,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率大军抵达波斯波利斯。波斯人面对兵临城下装备精良的敌军不战而降。想不到亚历山大竟然下令烧毁了全城,华丽的宫殿倒塌,高大的石柱倾覆,古城从此败落,几百年后竟然被尘沙完全覆盖。传说这是亚历山大对公元前 480 年波斯军队攻陷希腊雅典城时对帕特农神庙劫掠的报复,宫殿里的木质庭柱和屋顶横梁使得大火将石砌的建筑彻底焚毁。直到 1931 年,芝加哥大学的欧内斯特 • 赫茨菲尔德对波斯波利斯进行考古发掘后,才让这座古都得以重现昔日辉煌。1979 年,波斯波利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留存较为完整的塔查拉宫


皇家侍卫队列浮雕饰带

行走在残垣断壁之间,发现高耸的壁面、低矮的台基、楼梯的镶板上都刻有浮雕,有的刻得很浅,只有走近了才能看得清上面的图像。图像中人物众多,表现题材涉及政治、军事和社会生活。正是由于这些依附于建筑物的异常美丽的浮雕,才让我们得以了解 2000 多年前古代波斯丰富又杰出的雕刻艺术。

废墟中孤立的一块墙面上雕刻着两人为前面一位尊者撑着太阳伞的场景,前者就是大流士一世国王。他无论出现在哪里,身后总是跟随着两个奴隶,一人为他撑伞, 另一人则拂动驱蝇鞭。遗留在荒地上的一条长长的石雕饰带吸引了研究者,上面雕刻了一列穿着阅兵服装的皇家侍卫,他们每人手持长矛,肩背箭囊。从人物造型、服饰、姿态以及人物间隔的距离,都显示出一种严谨的法则。有人认为这种艺术样式不免显得有些僵硬刻板,其实这是古代艺术家在创作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即先由杰出的艺术家创作出蓝本, 然后提供给石刻工人大量复制。这种造型上的统一性、对称性与当时的审美追求也是一致的。


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的进贡队列之一、之二、之三

阿帕达纳宫的阶梯石板浮雕是遗址中最令人震撼,也是古代波斯所有的历史古迹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浮雕至今完好无损。东墙阶梯的镶板浮雕为三层平行的人物群像,上层刻画了皇家仪仗队、皇室随从和国王的战车;下面二层展现了 23 组来自不同地方的臣服国代表带着礼物觐见国王的场景,每一组代表均由戴着羽毛头饰的波斯人和圆帽的米堤亚人的“门官’作为引导,其中有捧着酒杯和织物的巴比伦人、牵着公羊的西里西安人、用马车拉着贡礼的吕底亚人、托着陶罐和钵盆的爱奥尼亚人等。画中的柏树既分隔了不同的人群,又缓和了视觉感受。阿帕达纳宫阶梯浮雕证明了古代波斯艺术家具有非常强的造型能力,他们与古埃及艺术家一样运用“正面律’来表现人物,在统一中追求变化。比如刻画一群上楼梯送礼的人,每个人迈开一样的步伐,但姿态各有不同,有捧着的,扛着的,抱着的,拿着的。他们戴着头套,或者裹着头巾,但均遮住下巴,显示出侍者的身份。这些浮雕虽然受到装饰应用和题材表现的限制,却依然能够生动反映出当时的生活气息和民族风俗,


狮子噬牛


大流士国王出行图(左) 与雄狮搏斗的英雄(右)

狮子在波斯帝国是作为皇权的象征,在遗址中见到最多的是“狮子噬牛”浮雕像。一头猛狮扑上一只公牛,张开大嘴咬住牛的后背,同时用利爪紧紧抓住牛的后腿;公牛惊恐地回过头来, 挣扎中两个前蹄一上一下抵住浮雕边框。由于艺术家在写实手法中融入了装饰性的表现,对狮子和公牛头部进行了图案化处理,对狮子鬃毛和羽翼采用鳞纹,对公牛毛发则用排列整齐的小圆点来表现。这些装饰化的纹饰将弱肉强食的生死之战转化为一种优雅精美的艺术样式,成为永恒的生命礼赞。“狮子噬牛”这一传统题材后来被希腊运用到雅典建筑的中楣装饰上。

波斯波利斯建筑在柱顶和柱基部位通常雕刻有动物形象,最常见的是公牛。在圆柱顶端与横梁交接的支拱采用双头公牛雕刻来承托屋顶,有时也雕刻成双头鹫或怪兽。此种艺术样式,包括薛西斯大门的人首牛身巨型雕刻均取自赫梯人与亚述人的艺术传统。而作为立柱基座的 7 米高的公牛雕像,在装饰纹样上则与浮雕的表现如出一辙。

波斯波利斯的兴衰几乎与阿契美尼德王朝同步,因而具有断代史意义的雕刻遗存显示了古代波斯艺术在造型、构图、节奏等表现手法上与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新巴比伦王国的艺术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对亚洲、欧洲的艺术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波斯波利斯城背靠拉赫马特山,半山上有两处摩崖石刻,分别为阿尔塔 • 薛西斯二世和三世的石凿墓穴。为了赶时间,研究者登上了较近的阿尔塔 • 薛西斯二世墓穴的平台,在俯瞰山脚下的波斯波利斯古都时,感慨万千。据说亚历山大在征战返回途中停留过只剩一片废墟的波斯波利斯,曾独自一人登上平台,在太阳西下之后,流下了悔恨的眼泪。


怪兽柱头雕刻


残垣断壁的阿迪什宫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