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女真到满洲:皇太极改族名背后的三大考量
从女真到满洲:皇太极改族名背后的三大考量
明末时期,女真族为何改名为满族?这个问题涉及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民族及其发展历程。本文将从女真族的起源、发展以及努尔哈赤建立金国的历史事件入手,详细解读皇太极改族名为满洲的原因。
女真族是一支非常古老的民族,老家在东北。新石器时代,女真人就在东北天寒地冻的地方生活了。
他们的祖先是3000多年前的肃慎人,属于通古斯人。这些古人类以狩猎为生,附带养些牲畜,他们不会农耕,逐水草而居。
从上古帝舜、帝禹时期,肃慎族就已经与中原的人建立了联系,向中原的君主朝贡。
汉朝时,汉人称这个游牧民族为挹娄,南北朝时,汉人称他们为勿吉。到了隋唐时期,汉人又称他们为黑水靺鞨或女真。
女真人起源早,人口不算少,分布也广。东北的长白山、黑龙江、鸭绿江、松花江附近,都有女真人的足迹。
早期女真社会生活的核心制度是“氏族”(穆昆),它同祖先崇拜、萨满信仰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通过萨满教,每个女真氏族的成员可以“与他们的灵魂交流,同时将他们的集体经济活动神圣化”。
在女真部落,氏族是管理狩猎、采集、农耕和战争的组织,也是所有这些活动在超自然层面上得到帮助的媒介。
1616年,努尔哈赤称汗,国号是“金”。两年之后,他大胆地发布名为“七大恨”的檄文,谴责明朝杀害他的父亲和祖父,背信弃义、滥用权力。作为回应,明王朝派遣了一支大军征讨努尔哈齐,但被努尔哈赤领导的泛女真联盟打败。
1618年至1621年间,努尔哈赤的军队控制了约80个明朝卫所,他用这些卫所守卫新占领的辽东地区。辽东地区位于长城以外,东邻朝鲜。
1621年,努尔哈赤占领辽阳,宣告了女真人对辽东大部分地区的控制,奠定了即将建立的清王朝的基础。
因此在1635年,皇太极下诏:自今以后,一切人等止称我国满洲,原名不得仍前妄称。
为了加以强调,他禁止任何人再使用“女真”指称他的臣民,违者论斩。
从此时起,政治上统一的族群为“满”。关于皇太极将女真族改为满洲族的原因,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皇太极改族名是民族融合发展的必然趋势。众所周知,满洲族是从明朝后期的女真族发展而来的,其实二者之间并不能直接划等号。在努尔哈赤早期,女真三部被统一,在此期间女真逐渐发展壮大,吸收融合了一些小族群。
在皇太极执掌后金期间,女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此时的女真族已经不是当初的女真三部,期间经过民族大融合,其中有汉族、蒙古族、朝鲜族等其它的民族成分的人陆续加入到后金政权。此时的女真族已经不适应民族融合发展的趋势,已是一个融汇了部分外民族成员的新民族。
随着民族成分的增多,相互之间就存在利益分配的问题。女真优先必然会引起其它成分的不满,对想要建国称帝的皇太极来说,继续沿用女真名称,将会阻碍后金的发展。对于这个混杂的新民族来说,更改名称就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女真改成满洲,这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适应时代发展的结果。
第二种说法,更改“大金”与“女真”,避免历史旧事重提。努尔哈赤建立大金国两年后,起兵反抗明朝。努尔哈赤时期只是起兵反抗,未来形势并不明朗。在皇太极继承皇位后,先后征服东北与蒙古诸部,其灭明入主中原的理想已提上日程。
同样由女真族在公元1115年建立的大金国,在10年后将北宋灭亡,迫使南宋赵构向大金国称臣纳贡。此时的中原地区饱受金兵战争的蹂躏,期间发生南宋二帝北狩、岳飞抗金等等事件。如果此时的皇太极还继续使用“大金”与“女真”的称号,势必会对他入驻中原造成不必要的障碍。
满洲入关之时,其总人口不过20多万,而中原地区的人口在明末时已近1亿。因此,皇太极想要入关征服中原,就必须要使用一些技巧与策略,更改“大金”与“女真”名称就是其中之一。
第三种说法,水能灭火,顺应五行之说。新族名和新国名是为了符合顺应阴阳家的五行之说,明朝的“明”在五行之中属火,而原先的大金国号中的“金”正好犯了五行“火克金”的忌讳。因此,必须进行改名,以避免相克。
所以“大清”和“满洲”就应运而生了,新国名中“清”和新族名“满洲”都带有水子旁,五行中属水,顺应了“水克火、清灭明”的五行规则。“满洲”是来源于努尔哈赤尊号“满柱”部落“建州”女真,各取一个字而形成的。
总之,皇太极更改国号与族名的说法很多,除以上三种之外,还有说是源自藏传佛教中的“曼珠”,意为“美妙吉祥”之意。再有一种就是满语和蒙古语中,满洲也代表吉祥幸福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