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统一不“书同文”,统治者的选择与考量
元朝统一不“书同文”,统治者的选择与考量
秦朝和元朝都是中国历史上短暂的王朝,都是灭了六国实现了大一统,并且做了很多制度上的改革,给后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秦朝相继灭了韩、赵、燕、魏、楚、齐,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政治、文化大一统;蒙元则花了60年时间,相统一了中国境内的西辽、西夏、金、吐蕃、大理和南宋等疆域,在地理空间上,实现了更大规模的“大一统”。
秦朝统一之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巩固国家统一,包括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实行郡县制等等。元朝统一之后,也采取了不少措施,但是没有实施书同文车同轨政策。这是什么原因呢?
由王磐代为忽必烈起草的《江南平高太庙祝文》里提及:“朔雪炎风,尽书轨混同之地;商孙夏裔,皆烝尝助祭之臣”。但“书轨混同”也许不一定是忽必烈的理想,仅仅是汉臣王磐吹捧忽必烈开疆拓土,“统一天下”的套话。因为蒙元一代,从未实现书同文,似乎也没有太多类似的政策,而是对各族实行因俗而治的殖民策略。
元朝历代皇帝在诏书中,均提及“大一统”,元武宗称“华夏一统”,元英宗称“统一四海”,元文宗称“混一海宇”,末代皇帝元顺帝也说“奄有四海”。这些汉语诏书,都是汉臣草拟的,是元朝自己觉得值得吹嘘的地方,虽然用词不同,但用意相同。
但是当时也有很多汉族学者注意到这个现象:实现统一容易,保持长治久安不易。他们也按照汉族传统思路,提出不少建议,有主张实施仁政的,也有主要无为的,有主张尊儒兴学,有主张实行利民政策。唯独也不包括书同文。
曾有蒙古贵族按照蒙古人先前的做法,主张屠杀或驱赶中原人,把农田改为草场,实现彻底的“蒙古化”,差点在中原造成更大的浩劫。幸亏被耶律楚材阻止,才确保元朝农业没有受到进一步破坏。
元朝实行四等人制度,蒙古人作为统治阶层,为第一等;色目人是蒙古西征时征服的,为第二等;金、高丽统治下的北方汉人、契丹﹑女真和高丽等称“汉人”,为第三等;最后被征服的南宋境内的南方汉人及其它民族称“南人”,为第四等。上述四等人在任职、科举、刑律等方面的政治待遇有较大区别。
元朝在行政制度上,吸取唐宋治理地方和边疆的教训,开创了行省制度,实行中央和地方的有效分权,这对后世的中国产生深远的影响。
历史上异族入主中原,在文化政策方面有三种选择,一是汉化(以夏变夷),使用汉文字,二试图同化汉族(以夷变夏),三是因俗而治。
汉族建立的中原政权,毫无疑问选择以以夏变夷。秦朝和六国皆认为自己是夏,均有尊夏攘夷之传统,也曾共尊周王室,所使用文字均是同源,所以统一文字也是人心所向,阻力也不大。秦朝统一岭南,也是秉持以夏变夷的思路,在全国推广汉文汉字,问题不大。
汉族建立的汉唐宋明等朝代,自然而然可以做到书同文,没有任何问题,尤其是在强汉盛唐,先进的汉文明影响到周边各族,如高句丽、渤海、南诏、越南、韩、日本以及后世的琉球国,推行汉语汉字更不在话下,甚至不需要特意颁布命令。这奠定了今日汉字文化圈的基础。
五胡乱华之际,实行野蛮屠杀政策,生灵涂炭,白骨遍野,汉文化也惨遭破坏。但是胡人他们自己文化力量薄弱,要么已经汉化,要么无力以自己文化取代汉文化。
鲜卑建立的北魏,实施了不少汉化政策,巩固了统治,此后北朝汉化较多,在中原自然也是使用汉字;后世的清朝,因为以少数统治多数,统治重心在中原,天长日久,不得不被汉化。
西夏贵族本来也是使用汉字和习俗,与中原几乎无异,甚至一度试图学习钱弘俶“纳土归宋”。后来因为李元昊有自立野心,决心对抗宋朝,刻意采用去汉化政策,发明了西夏文,并发明和推行有党项特色的习俗。契丹辽因为统治地域横跨草原和燕云,所以实行因俗而治,契丹文和汉文并立,没有实行书同文。
元朝为何不实行书同文?主要应有以下几个原因:
1、统治者蒙古族,拥有自己成熟的语言,在成吉思汗鼓励之下,发明了自己文字。在汉文明已经成熟的情况下,让人口达到上亿的汉族人民废弃汉字汉文化是不可能的事。而让统治阶层蒙古人降尊纡贵,从心理上做不到,因为他们自诩是征服者。
2、而且当时蒙古人不仅生活蒙古草原,而且遍及中亚、西亚、东欧和中原,彼此仍然有共同民族心理,需要有共同文化,在汉文化影响不到的西亚和东欧,蒙古贵族采取汉化政策是不可想象的。各地蒙古贵族共同文化只能是蒙古文化——当然后世在很多方面在地化了。
2、蒙古人先西征后南下,也就是说蒙古人先统治北亚、中亚和东欧,然后再南下征服使用汉字的大理和南宋。作为征服者,蒙古人一开始以屠杀为主,很少考虑文化问题。而蒙古人、色目人列为前两等人,已经习惯于因俗而治,根本不考虑书同文的问题了。
3、蒙古统治者长期生活在草原上,迷信武力为王,自己强大了,弱者自然望风而归。虽然成吉思汗有见识,让蒙古族使用了文字,但是仍然相信武力的力量,轻视文化的力量。故一开始就只有征服的计划,而没有书同文的规划,甚至采取“马上治天下”的做法。
环顾世界,阿拉伯帝国采取书同文方法,迅速同化了众多部族,当今的地域辽阔、人口众多的“阿拉伯世界”是其文化遗产;大英帝国,在各殖民地推广英语,让英语成为当今最重要的国际语言,大大提高了英国的文化影响力和盎格鲁萨克森系国家的话语权。
回到国内,如果我们把“以夏变夷”和“书同文”赋予时代的新含义,即以先进的、统一的文化推广全国,移风易俗,是有利于保持和巩固中华民族的大一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