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永仁县“板下种桑”:光伏农业的绿色创新之路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08:5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永仁县“板下种桑”:光伏农业的绿色创新之路

在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县,一项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正在悄然改变着当地农民的生活。这种被称为“板下种桑”的模式,巧妙地将光伏发电与农业生产相结合,不仅解决了光伏电站用地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更开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乡村振兴之路。

01

光伏板下的绿色创新

永仁县地处滇西北高原,年均日照时长高达2836小时,是云南省太阳能最佳开发县。然而,随着光伏电站的建设,一个棘手的问题摆在了当地政府面前:光伏板下的大量土地如何有效利用?

传统的光伏电站往往将板下土地闲置或简单复绿,但永仁县另辟蹊径,提出了“板下种桑”的创新思路。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在光伏板下种植桑树,实现“一地二用、农光互补”。

02

“343”利益联结机制的奥秘

为了确保“板下种桑”模式的可持续发展,永仁县创新推出了“343”利益联结机制。具体来说,就是由乡镇人民政府(平台公司)与光伏企业签订用地协议,乡镇投入项目资金平整土地、配套水利、蚕房等设施,根据地块现状合理划分30至50亩竞拍标的土地,通过市场竞拍由村集体、小组、合作社组织蚕农、大户种桑养蚕。获得的租金收益中30%用于平台公司日常运营管理,40%用于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30%用于帮扶桑农、帮扶救助万元以下脱贫户、监测户。

这一机制设计精妙之处在于实现了多方共赢:

  • 光伏企业降低了土地维护成本
  • 村集体获得了稳定收入来源
  • 农户通过种桑养蚕实现增收
  • 政府平台公司获得可持续运营资金
03

可喜的成效

“板下种桑”模式在永仁县取得了显著成效。以维的观音岩光伏发电项目为例,2023年试点种植桑苗6万余株,覆盖面积达600亩,当年收益10万余元,预计2024年后每年平均收益将达30万元以上。

截至2024年,全县“板下桑园”覆盖光伏板面积已达2700亩,比2023年增加2100亩,“板下桑园”租金可达46.63万元。按照“343”利益联结机制分配,其中13.99万元用于乡镇平台公司(或合作社)保运转,18.65万元用于村集体后期发展群众公益事业,13.99万元上缴财政用于帮扶救助万元以下的乡村低收入家庭。

更令人振奋的是,目前全县桑园面积已达2.2万亩,1344户农户参与养蚕,共饲养五季蚕种25874张,产鲜茧1223吨,产值7341万元,养蚕农户户均收入5.48万元,比上一年度户均增收1.37万元。

04

绿色发展的新路径

“板下种桑”模式的成功,不仅体现在经济效益上,更在于其带来的多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 生态修复:桑树的种植有效防止了水土流失,改善了光伏电站周边的生态环境
  • 资源循环利用:光伏板为桑树遮阳,桑树则通过蒸腾作用调节小气候,形成良性循环
  • 就业增收: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还创造了大量就业岗位
  • 产业融合:为后续发展桑葚果酒、桑叶茶等深加工产业奠定了基础
05

未来的展望

永仁县的“板下种桑”模式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其成功经验为其他地区提供了有益借鉴。然而,这一模式的推广仍面临一些挑战:

  • 如何在不同地理条件下复制成功经验
  • 如何进一步提高桑树种植的经济效益
  • 如何延伸产业链,开发更多高附加值产品

面对这些挑战,永仁县正在积极探索。未来,这里不仅是一个光伏电站,更将是一个集种植、养殖、加工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而“板下种桑”模式,也将为全国的绿色农业发展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样本。

“板下种桑”模式的成功实践,充分展现了科技创新与农业发展的完美结合,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的活力。这一模式不仅解决了光伏用地与农业发展的矛盾,更开创了一条绿色可持续的农业发展新路径。随着经验的不断积累和推广,我们有理由相信,“板下种桑”模式将在更多地方开花结果,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