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魏晋南北朝声乐艺术:多元融合与审美转型
秦汉魏晋南北朝声乐艺术:多元融合与审美转型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589年)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宫廷雅乐到民间歌曲,从琴歌艺术到佛教音乐,各种声乐形式交相辉映,共同塑造了这一时期独特的音乐文化景观。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一时期声乐艺术的发展状况及其审美观念。
一、秦汉魏晋南北朝的声乐艺术发展状况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政府都非常重视音乐艺术。秦代以来,历届朝廷都设立了管理音乐的专门机构——乐府。汉武帝时期开始大规模扩建乐府,其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各地的民间音乐,进行改编与创作、演唱及演奏等。
乐府几乎收集了这一时期各个方面的声乐艺术名作,乐府歌曲被分为12大类,可以归纳为四类声乐艺术歌曲:宫廷雅乐歌曲、民间歌曲艺术、琴歌艺术、外来歌曲艺术。
1. 宫廷雅乐歌曲艺术
宫廷雅乐主要用于宫廷内部或朝廷的仪式上为统治者而演奏或演唱。从功能性质来看,可以分为典制性音乐和娱乐性音乐。典制性音乐用于隆重的典礼和皇帝上朝下朝,包括朝会乐、祭祀乐、卤簿乐等;娱乐性音乐则用于日常欣赏和愉悦身心,包括行幸乐、筵宴乐、吹打乐等。
宫廷音乐具有礼仪性、功利性和优美细腻、典雅端庄等风格特征,其传统可追溯至夏商周时期。
2. 秦汉时期的相和歌与相和大曲
相和歌原是秦汉时期北方各地流行的各种民间歌曲的统称。最早的相和歌是一种来自民间的"街陌谣讴",最简单的形式被称为"徒歌",没有任何伴唱和伴奏。这种形式就像今天的原生态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歌唱形式。
随着发展,相和歌演变成一唱三和的"但歌",最后发展成有丝竹伴奏、唱者执节而歌的形式。相和歌进一步与舞蹈相结合,演变成一种有器乐、歌唱与舞蹈相配合的多段体大型歌舞,称为相和大曲或燕乐大曲。其结构包括"艳"、"趋"、"乱"三个部分。常用的调式有瑟调、清调、平调,有时也用楚调、侧调。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乐
清商乐兴起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继承了汉魏时期的相和大曲,并不断吸收当时的南方民间音乐。它主要用于宴会、娱乐以及宫廷祭祀等活动。
清商乐分为西曲与吴歌两种。吴歌流传于长江下游江苏南京一带,多为青年女子所吟唱,表达爱情、相思等内容。西曲流传于长江中游和汉水流域,题材更丰富,风格明快。
4. 琴歌艺术
古琴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琴歌艺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声乐演唱形式,至少已有2500多年历史。琴歌艺术是指使用古琴作为伴奏而进行自弹自唱的艺术歌曲。秦汉魏晋南北朝是古琴艺术发展的兴盛时期。
这一时期出现了司马相如、桓潭、蔡邕、刘向等著名的"琴歌"歌唱家。除了用古琴自弹自唱的琴歌外,由于琵琶从西域传入,还产生了自弹琵琶演唱的歌曲。
5. 佛教声乐艺术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逐渐传入并盛行,统治阶级修建寺院、佛塔,并举办歌舞杂技等表演。一些僧人以歌唱方式宣传教义,许多西域传入的佛曲得到广泛流传。
当时的中国僧人将"梵音"佛曲翻译成汉文,用中国传统民族音调进行演唱。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以唱诵著名的高僧歌唱家,被称为"经师"和"唱导师"。《高僧传》记载了21位这样的高僧,他们的艺术水平代表了当时中国艺术的最高水平。
二、秦汉魏晋南北朝期我国声乐审美观念及其特征
这一时期的声乐文化进一步走向世俗化,城市的繁荣发展、佛教的传入都对声乐文化审美观念及音乐风格特征产生了重要影响。
1. 声乐文化的世俗化
随着城市与商品经济的发展,古代民族声乐进一步走向世俗化。汉代百戏的发展与繁荣就是音乐走向世俗化、大众化的体现。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民间声乐艺术得到高度重视,宫廷"乐府"机构负责收集整理及创新民间歌曲。
2. 声乐文化的融合
秦汉建立了多民族的大一统国家,社会空前的"大一统"带来了多种文化的大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动荡促进了传统音乐与外族外域音乐的融合。秦汉时期的相和歌演变成为魏晋南北朝的清商曲;汉代鼓吹歌曲、横吹歌曲、铙歌等都是在北狄、西域音乐基础上融合了先秦传统音乐而形成的。
3. 秦汉时期声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秦汉时期国力强盛、政治强大、社会稳定,形成了四海一家、万邦和谐的局面。这一时期声乐文化最突出的审美特征是"大美"之气象,处处表现出"阳刚之美"的特点。秦汉最流行的相和歌来自北方民歌,其"阳刚之美"符合时代审美需求。南北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汉代声乐艺术特有的阳刚之气和飞扬之美。
4. 魏晋南北朝时期声乐文化的审美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民族大迁徙,文化上出现大融合。玄学、佛学思想广泛传播,成为这一时期的主流意识形态。北方的相和歌在民族南迁过程中与南方民间音乐融合,形成清商曲。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审美风格呈现出柔和妩媚、圆润优美、婉转的风格特点,由崇尚"阳刚之美"转为崇尚"阴柔之美"。
5. "以'俗'为尚"的审美品格
从汉代以来的声乐艺术,其肇于"楚声"、合于"北调"的文化背景,内在地决定了它的非官方化、非文人化、非规范化色彩。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迎来了"俗"声乐文化的黄金时期。从秦汉时期的"相和歌、相和大曲"、"黄门鼓吹"、"角抵百戏"、"乐府民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清商曲",都是典型的"俗"声乐文化。
汉代乐府机构规模的扩充,使大量民间歌曲进入更正规、严肃的场合,"俗"声乐文化成为一种上下趋同的主流化审美时尚。魏晋南北朝时期,以《吴歌》《西曲》为代表的俗声乐艺术更是登堂入室,成为皇家王族、达官贵人的须臾不离之物。
三、总结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声乐审美观念体现出我国古代人民特有的艺术思维和理解,也同样反映出当时的社会政治特点。声乐的审美从来不是单独存在的,它体现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域,乃至一个国家、一个时代的整体艺术特性。这一时期的声乐逐步走向世俗化、大众化,推动了城市声乐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而由国家的大一统向国家动乱、分裂,将各地的声乐文化融合到了一起,以及声乐从阳刚之气向阴柔之风的转变都体现了声乐文化的高度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