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豆"非彼豆!这是自带楚国浪漫主义的古代"豆豆"
此"豆"非彼豆!这是自带楚国浪漫主义的古代"豆豆"
在古代,"豆"并不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食物,而是一种形如高脚盘的盛食器,类似现在的碗碟。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豆"的使用非常普遍,不仅用于盛放食物,还发展成为重要的礼器。本文将带您认识一件精美的古代"豆"——彩绘朱雀攫蛇漆豆,以及了解古代"豆"的发展历史和文化内涵。
"神鸟展翅":让楚国的浪漫主义具象化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传诵千年的《楚辞》
字字句句尽显楚国的浪漫主义
而这件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让楚国的浪漫主义具象化了
漆豆的托盘呈腰圆形
盘下,一只朱雀展翅飞翔
朱雀,又名朱鸟,其形象颇似凤凰,是一只吉祥、勇武的飞鸟,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四灵"之一。"四灵"分别为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雀首仰起,目视前方
喙内衔着一颗椭圆形珠丸
"凤鸟衔珠"寓意着吉祥
雀身以红、黑两色漆装饰
鳞、羽都刻画得非常生动
雀爪攫住蛇
蛇曲身盘蜷
张嘴吐舌,奄奄一息
巧妙地盘曲成了漆豆的底座
为何这件漆豆
让楚国的浪漫主义具象化了呢?
因为它的造型保留有
非常浓厚的战国楚器风格
楚人崇尚凤
他们认为凤是通天的神鸟
常将凤鸟的形象融入到器物中
此"豆"非彼豆:不能吃,但精致又实用
如此精致的漆豆用于何处呢?
此"豆"非彼豆
现代的豆是一种食物
但在古代
豆是一种形如高脚盘的盛食器
类似现在的碗碟
分为有盖、无盖两种
有盖的银豆
从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中
也可窥见古代"豆"的形状
△甲骨文里的"豆"字
△金文中的"豆"字
豆的出现可以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到春秋战国时期一度盛行
早期的豆用来盛放黍(shǔ)稷(jì)
后来用于盛放腌菜和肉酱等调味品
到了两周时期
豆甚至成了重要的礼器
与鼎、壶等配套使用
《礼记·礼器》中记载:"天子之豆二十有六,诸公十有六,诸侯十有二,上大夫八,下大夫六。"天子可以同时使用26件豆,公侯、大夫依次递减。
可使用的豆越多
可食用的调味品越丰富
意味着使用者的地位更高
遥想2000多年前
这件彩绘朱雀攫蛇漆豆
见证了贵族们钟鸣鼎食的盛大场面
陶豆、铜豆、银豆……:古代"豆豆"大赏
现代的"豆豆"种类繁多
黄豆、红豆、绿豆、豌豆……
古代的"豆豆"材质丰富
漆豆、陶豆、铜豆、银豆、玉豆……
一起来看古代"豆豆"大赏!
①八角星纹彩陶豆
大汶口文化时期,"豆"为陶制
(注释:大汶口文化是分布于黄河下游一带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先民们用"八角星纹"装饰陶豆
这件陶豆像极了
一个画满涂鸦的高脚杯plus版
八角星纹彩陶豆,山东博物馆藏
②虎形柄铜豆
战国时期,青铜"豆"是重要的礼器
这件造型兼具齐楚两地文化的特征
是见证齐楚文化交流的重要证"虎"
虎形柄铜豆 ,齐文化博物院藏
③银豆
西汉时期,用稀有的银打造"银豆"
可能是波斯人制造的一个银盒
改造后变成了中国人惯用的"豆"
波斯器物装饰风格+中国青铜器铸造工艺
是我国对外贸易交流的重要见证
银豆,齐文化博物院藏
④青玉人物飞禽走兽纹豆
清乾隆时期,清宫仿古玉器中
这件"玉豆"
以战国时期的青铜有盖豆为本而制作
器形、纹饰惟妙惟肖
连色泽都接近于铜器上的绿锈
仿古玉器:自宋代始,仿古铜器的玉器制作逐渐形成了传统,以后历代多有沿袭,成为玉器形制的一个重要类型。
青玉人物飞禽走兽纹豆,故宫博物院藏
一只展翅的朱雀
一件精美的盛食器
中华饮食文化代代相传
一件件"豆豆"们
无不诉说着中华文化的蓬勃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