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坏11辆摩托,行50万公里:郭刚堂24年寻子记
骑坏11辆摩托,行50万公里:郭刚堂24年寻子记
1997年9月21日傍晚,郭刚堂从工地下班,绕到集市给儿子买了一把大白兔奶糖,回家得知小郭振丢了。夫妻俩给乡亲们跪下请求帮忙,大家建议他抓紧时间往远处找,并陆续送来十元、百元的钞票,凑了5万元经费。郭刚堂骑着哥哥送来的摩托车,开始了寻子之路。截至2021年,他一共跑了50多万公里,跑坏11辆摩托车。24年里,夫妻俩一直处于借钱、找孩子、挣钱还债、再出去找孩子的循环中。郭刚堂寻子途中(受访者供图)2014年,华西都市报在电影《失孤》拍摄期间,报道了郭刚堂的寻子故事。照片中,郭刚堂风尘仆仆,胡子拉碴,头发凌乱,一如电影中刘德华那样“邋遢”的形象。2021年寻子成功后,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曾多次到郭刚堂家中采访。朴素得略显空落的房子里,还堆放着旧头盔、护膝和密密麻麻的手写记账本。郭刚堂说,这些年累计花费超过200万元。“老郭的头脑灵活,从来没觉得挣钱难、还钱难。最难的是,24年的时光被耗费掉了。”郭刚堂说,2016年当地建设城市公园,他路过看到有一处旱冰馆,心里咯噔了一下,“感觉自己落后时代了。”即便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压力依旧常年笼罩在这个家庭,特别是每年春节期间。“有一年,我写了副对联‘金龙兴他乡展宏图,鲲鹏起家中创伟业’。大年初五,老父亲让我揭下来。老人觉得孩子没找到,对联不能太飞扬跋扈。”
在漫长的寻子过程中,郭刚堂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仅要面对寻找孩子的艰辛,还要应对家庭经济的困境。然而,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坚信一定能找到孩子。这种乐观精神成为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郭刚堂深知,仅靠个人力量很难完成寻子任务。他充分利用媒体和社交平台,扩大寻子信息的传播范围。2014年,电影《失孤》的上映让他的故事广为人知,也为寻找郭振带来了转机。2021年,在公安部“团圆”行动的推动下,郭刚堂终于找回了失散24年的儿子。
寻子成功后,郭刚堂并没有沉溺于过去的痛苦,而是积极投身公益事业。他成立了天涯寻亲志愿者协会,帮助更多寻亲家庭。通过帮助他人,他不仅转移了注意力,减轻了心理压力,也找到了人生新的价值和方向。
郭刚堂还通过直播带货等方式重新回归社会,成为一名助农主播。他承包了80亩土地,打造种植、养殖和观光一体的场所。这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不仅帮助他走出了心理阴影,也为其他寻亲家庭树立了榜样。
郭刚堂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困难和挫折,保持心理健康至关重要。这不仅需要个人的积极心态,还需要社会的支持和帮助。通过媒体曝光、公益互助等方式,可以有效缓解寻子家庭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重获希望。
此外,郭刚堂的经历也提醒我们,教育孩子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同样重要。他通过自己的故事,呼吁家长要时刻关注孩子的安全,传授防拐知识,避免类似悲剧再次发生。
郭刚堂的寻子之路虽然艰辛,但他始终保持积极心态,通过各种方式寻找孩子,并最终成功找回。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寻子过程中的艰辛,更体现了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在漫长的寻子过程中,郭刚堂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不仅要面对寻找孩子的艰辛,还要应对家庭经济的困境。然而,他始终保持着积极的心态,坚信一定能找到孩子。这种乐观精神成为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