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贾樟柯的AI实验:当艺术遇上科技,电影的未来将如何改变?

创作时间:
2025-01-21 22:48:08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贾樟柯的AI实验:当艺术遇上科技,电影的未来将如何改变?

2024年12月,一场别开生面的电影实验在中国电影博物馆上演。贾樟柯、李少红、叶锦添等九位知名导演,首次尝试用AI技术创作电影短片。这场由快手发起的“可灵AI导演共创计划”,不仅是一次简单的技术尝试,更被视为中国电影行业拥抱AI的重要里程碑。

01

贾樟柯的AI实验:《麦收》

在贾樟柯的短片《麦收》中,一个关于未来的故事徐徐展开:在城市打拼的年轻人用机器人代替自己回乡,帮助父母收麦。这个充满温情的故事,展现了科技与人性的和谐统一。

在创作过程中,贾樟柯遇到了AI电影制作中的典型挑战——人物一致性。幸运的是,可灵AI新推出的视频人脸训练模型功能解决了这一难题。更令人惊喜的是,AI还实现了方言对白,让机器人说起了地道的山西汾阳话,为影片增添了独特的地域色彩。

02

AI如何改变电影制作

AI技术正在全方位渗透电影制作的各个环节,从前期的剧本创作到后期的视觉效果,每一个环节都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在剧本创作阶段,AI通过分析海量剧本数据,能够生成类似人类的对话、建议故事情节,甚至提出主题创意。这不仅提高了创作效率,还为编剧提供了新的灵感来源。

选角过程也因AI而变得更加精准。AI可以通过分析演员的过往作品、公众认知和市场价值,提供数据支持的决策,帮助制作团队找到最适合角色的演员。

在拍摄阶段,AI驱动的视觉效果正在取代传统昂贵的实物道具,不仅提高了安全性,还让导演能够实现更多天马行空的创意。比如在张吃鱼的短片《最后的防线》中,主角在巨大机器人头顶吃火锅的场景,就是通过AI技术高效实现的。

后期制作是AI发挥最大优势的领域。智能算法可以自动识别场景、物体和人物,快速筛选出有价值的镜头。同时,AI还能监控视频质量,及时发现并预警技术问题,大大提高了制作效率。

03

艺术与科技的碰撞

对于艺术家来说,AI的介入既带来了挑战,也提供了机遇。正如导演董润年所说:“AI具有一种破坏性,是对感性认知的破坏,也是对资源壁垒和技术壁垒的破坏。”

在创作过程中,导演们普遍感受到AI带来的思维突破。比如在董润年的短片《新世界》中,AI生成了一个皮肤像陶瓷、走路形态机械刻板的“行尸走肉”形象,这种独特的视觉设计是传统创作难以想象的。

然而,AI的独立意志也给艺术家带来了困惑。如何与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工具”合作,成为电影人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正如贾樟柯所说:“AI的出现标志着电影行业新一轮变革的起点,甚至会引发超越过往的重大演进。”

04

未来展望:AI将如何改变电影行业

AI技术的快速发展,正在为电影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它不仅能够提高制作效率、降低制作成本,更重要的是,它为电影艺术的创新提供了新的可能。

AI生成的视觉效果,可以让导演实现以前难以想象的场景;AI驱动的剧本创作,可以为编剧提供新的灵感来源;AI的智能分析,可以帮助制片人做出更精准的市场决策。

但与此同时,AI也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技术进步中保持电影的艺术性?如何处理AI创作带来的版权问题?这些都是电影人需要思考的问题。

尽管存在诸多挑战,但业内普遍对AI在电影行业的应用持乐观态度。贾樟柯认为:“胶片、数字电影,莫非也只是AI电影的启动程序?”这种观点或许代表了电影人对未来的期待:AI不是电影的终结者,而是电影艺术发展的新起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I与电影的结合将更加紧密。未来的电影制作可能会出现更多人机协作的场景:AI负责处理繁琐的技术细节,导演则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意和艺术表达上。这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有望为电影艺术带来新的突破。

正如贾樟柯所说:“AI给了导演们足够多的惊喜,打破很多传统创作的思维定式。”在AI的助力下,未来的电影艺术将走向何方?让我们拭目以待。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