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陕北会师时资助中央红军,九大获毛主席特别关照
徐海东:陕北会师时资助中央红军,九大获毛主席特别关照
在中共九大上,毛主席看到徐海东坐在角落,马上让人给他换个位置。这一幕不仅展现了两位革命领袖之间的深厚情谊,也让我们得以一窥这位开国大将的传奇一生。
1935年9月,徐海东率领部队,经过几个月艰难跋涉,终于成功来到了陕北,与陕北红军胜利会师。随后徐海东担任红十五军的团长,整个军团差不多有七百人。
他带领部队先后发动了许多战役,并且还是着手应对敌人的第三次围剿。与此同时,徐海东还有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那便是负责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进驻陕北。
同年10月19日,徐海东终于把毛主席盼来了。毛主席在了解过情况后,紧紧握住了他的手说:“海东同志,你们辛苦了!”
徐海东也反手紧握毛主席的手,泪水在眼眶中打转。陕甘边界自然条件十分恶劣,粮食供应也不足。有一定群众基础的红十五军团情况还比较好,但千里跋涉而来的中央红军情况就严重很多。
当时本就入了冬,天气非常严寒,战士们不仅没有棉衣,甚至几天见不到粮食,许多人更是连一双布鞋都没有。
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央红军后勤部主动找到毛主席,表示“要渡过这次难关,至少需要银圆两三千”看到报告后的毛主席陷入了沉思,随后他告诉后勤部,可以去找徐海东。
毛主席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徐海东部队来到这里的时间比中央红军要早,想必应该有一点积蓄。可徐海东只比中央红军早来一个月,他又该上哪去弄这两三千银圆呢?
后勤部部长杨志诚在向徐海东传达这个任务时态度十分委婉,徐海东则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不语。见他不说话,杨志诚连忙说“军团长,你们辗转一年多了,要是有难处,我回去向毛主席报告…”
“不!不!我们再困难,也比你们情况要好一点。天下红军是一家,请毛主席放心,我们一定筹款送过去!”徐海东眼眶湿润地说。
随后徐海东马上前往了军团供给部,询问自己的队伍还剩多少积蓄。得到了一个不错的数字“7000块”。
徐海东非常高兴,连拍了好几下经理部长的肩膀,可经理部长也马上诉起了苦。他表示现在已经入冬,购置棉花和药品就是一大笔开销,现在算下来还有三千多块没着落哩。
但徐海东认为,自己的队伍困难,中央红军肯定更难,更何况毛主席都派人来借钱了,他怎么能坐视不管。
于是他回去连夜与经理部长商量,该如何分配这些钱,第二天便拿着五千块钱送到了中央红军的后勤部。收到钱的杨志诚喜出望外,这真是解决了我军的燃眉之急。
很多年后,毛主席仍然对这次的雪中送炭铭记于心,有一次干部开会,毛主席非常动情地说:“在陕北最困难的时候,海东同志借给我的几千块钱,可是为革命帮了大忙。”
正是在陕北的这段时间,徐海东和毛主席培养出了十分深厚的革命友谊。二人既是战友,又是朋友。
面对国民党的“围剿”,徐海东打起仗来勇猛顽强,鬼点子又多,所以大别山的地主老财和国民党的军队提起这个“徐老虎”就十分头疼。徐海东还带领着部队全部扮成农民,深入到敌人内部勘测调查,耍得阎锡山团团转。
在他的带领下,我党东征取得了很大的胜利,在军事和政治上都完成了之前的既定目标,毛主席对其更是赞赏有加。
那么徐海东是如何成为革命战士的,又为我党做出过哪些贡献呢?
中共九大上,见徐海东坐在角落,毛主席竟亲自要求给他换座。那么徐海东究竟为革命做过什么贡献,又有着怎样的传奇人生呢?
说起新中国的十位开国大将,徐海东可以说是小时候的生活最苦的一位。1900年,他出生于湖北黄陂一个十分贫寒的农村家庭里。
徐家的祖祖辈辈都以烧窑为生,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所以在他六岁的时候,便背起竹筐去挖野菜拾柴草,长大后继续成为一名窑工。
这样的生活,他默默过了11年,之后在1925年入党。一年之后,他成为国民革命军的一员,开始北伐战争。
这次革命失败后,他干脆反悔故乡,担任农民自卫队队长,参与组织了黄麻起义。在鄂豫皖苏区的斗争中,他担任了很多要职。在极端困难的处境下,仍然坚持在大别山区的斗争。长征到达陕北后,他和毛主席更是不断巩固着我党的大本营,建立了不朽的历史功绩。
抗日战争爆发后,徐海东被毛主席派去担任旅长,还率领部队参与了平型关战役。此战中,徐海东表现勇猛,生生撕开了敌人的防线,但是不久后却病倒在了华北前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见状,马上让徐海东回去休息,但是他执意不下前线,表示自己的任务还没完成。毛主席声称,只有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才是完成任务,而现在距离这个目标还很远,这是持久战,所以革命者的身体不能垮。
毛主席一边说着,一边掏出了50块钱,让徐海东回到后方养病。在不断的劝说下,徐海东这才退下了前线。10月份,党的六中全会在延安召开。会议上徐海东强烈恳求毛主席让自己上前线,但毛主席还是让他安心养病,仗以后有得打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随后毛主席让徐海东延安马列学院学习,希望他能学习一些理论知识。在学校,徐海东发奋图强,每天都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知识的营养。1939年,国民党再次掀起了反共的思潮,全国的抗战局势开始恶化。此时他再次向毛主席恳求要上前线,这次毛主席同意了,让他和刘少奇共同前往华中。
前往华中前,毛主席曾叮嘱他,一定要积极发动人民群众,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不断扩大人民的武装,只有这样才能对抗日寇。
1940年1月,在前线操劳过度的徐海东突然口吐鲜血,他的肺病又复发了。因此他只能躺在担架上跟随部队行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皖南事变后,徐海东因为并且不能指挥作战心里十分着急,在各种郁结下病情竟然越来越重了。中原局马上将这个情况汇报给了毛主席,毛主席专门拟了一份200字的报告,让其安心养病,不要过多牵挂。
因为徐海东之前做了十几年窑工,再加上一直奔走在前线,为革命事业日夜操劳,所以他的身体已经虚透了。由于当时的环境十分艰苦,医疗条件也很差,所以他一直没能接受到很好的治疗。就这样,他在病床和担架上一趟就是七八年,等到解放战争结束后也没能返回前线。
但是这几年确是抗战最艰难的时期,虽然他人在病床上,但是心依旧在战场上。那段时间毛主席发出了“自力更生,丰衣足食”的号召。徐海东知道后,马上带领战士们积极响应,领导警卫连全体官兵开展大生产运动。通过开荒种地、植树育苗等活动,基本上解决了部队自身穿衣吃饭的问题。
徐海东也有着十分严格的纪律,那便是在开荒地之前一定要搞清楚土地的属性,不能占用群众的耕地。在买鸡鸭苗时要足价购买,不能私自接受老百姓的东西。
1941年,他在窝子李村养病。养病期间,他发现村里的水资源十分稀缺,并且群众用水十分不便,需要到很远的地方去挑水。
于是他便让警卫员和当地的居民一起在村里修坝蓄水,并且亲自研究筑坝定位,十分关心筑坝进度。经过几个月的施工,一座拦水大坝修筑成功,有效解决了当地群众的生活用水问题。为了感谢他,乡亲们将这个大坝命名为“海东大坝”。
那么后期徐海东的身体有没有恢复,建国后毛主席又是如何对他的呢?
中共九大上,徐海东将军坐在角落,毛主席亲自给他调换位置。那么建国后徐海东的身体状况有没有好转,他的生活又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抗战结束后,毛主席仍十分挂念他的身体状况。1950年,徐海东给毛主席发了一封电报,向其汇报自己的身体情况。毛主席很快就有了回复:“病有起色,甚慰。我们大家都很系念你,希望你安心养病,以求痊愈”。
1955年,在共和国的第一次授衔仪式上,徐海东更是被授予大将的军衔,成为开国十大将之一。
此时的徐海东已经是将军,但是在生活中他仍十分低调,对子女们的管教也很严格,从来不让他们享有任何“特权”。除了不让他们乘坐公家派的车以外,连墨水、信封、信纸都不让他们使用。
他还教育子女,公家的便宜,私人一分一毫都不能占有。
战争年代,徐海东的大女儿没办法只能被送去别人家当童养媳,新中国成立后,她主动找到了父亲,希望父亲能在城里为自己安排个工作。
这个如今看来并不过分的要求却被父亲拒绝了,他表示如今刚建国,政府的负担本就很重,自己怎么能带头搞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他的劝导下,女儿选择继续回到农村务农,甚至在饥荒年代,也没有主动伸手给政府要过帮助。并且为自己的革命烈士亲属修公墓这件事,徐海东都认为这是自己的私事,不愿意麻烦政府。
如今,靠徐海东自费修理的“徐海东亲属烈士墓”正坐落在湖北大悟县,也成了全国唯一一个家族性烈士墓。
由此可见,除了他之外,他整个家族中也有许多革命先辈,这种优良家风也将世世代代地传下去。
1956年,徐海东前往北京养病,因为医疗水平比较先进,他的身体状况开始有了好转。随后他开始带头撰写革命回忆录,为研究中共的党史留下了十分宝贵的材料。1969年,眼看中共九大就要召开,可是徐海东却迟迟没等来邀请自己参加的消息,于是他开始猜测是不是因为自己身体的原因。
直到4月1日当天,工作人员才紧急地找到他,告诉他毛主席和周总理亲自安排让他出席九大,并参加主席团。
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喜出望外,马上让爱人替自己穿好衣服,刮胡洗脸,带着氧气瓶赶到了人民大会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开始他的位置在一个角落,等到毛主席和周总理到达现场后,很快注意到了角落里的他。看着身体虚弱的老将,毛主席心中一片心酸,马上命人将徐海东的位置换到了中间。并且在会议开始之前,毛主席还亲自询问他的身体状况,这让他十分感动。
大会上,毛主席还亲自提起了徐海东的名字,不知道在什么力量的驱使下,身体虚弱的徐海东竟然站了起来,向毛主席举手示意。毛主席也特意转过身向他招手,现场瞬间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徐海东双眼噙泪地望着毛主席,又想到了那年二人共在陕北的艰难时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共九大上,他被选为中央委员,然而他并没有想到,这竟然是他和毛主席的最后一面。九大结束后,徐海东前往河南郑州养病,但是他的病情却突然恶化。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徐海东常常念叨,是党将他这样一个没文化,受尽旧社会痛苦的手工业人培养成高级将领。并且他十分自责自己的身体状况,觉得没有为党更多的工作。
事实上,他为了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做得已经足够多了,致敬英雄!
本文原文来自网易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