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现欧阳通墨迹,重现“大小欧阳”书法风采
新发现欧阳通墨迹,重现“大小欧阳”书法风采
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与其子欧阳通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誉为"大小欧阳"。本文将为您详细介绍这对父子书法家的生平、艺术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中国书法文化历史悠久,书法传承除了师教就是家传,出现多位父子书法家,晋代有王羲之、王献之,唐代有欧阳询、欧阳通,宋代有米芾、米友仁,元代有赵孟頫、赵雍,明代有文徵明、文彭与文嘉,清代有梁诗正、梁同书等。
本篇说说唐代书法名家欧阳询(557—641年),与欧阳询第四子欧阳通(625—691年),欧阳通是欧阳询68岁时老来得子,欧阳通16岁时欧阳询逝世,欧阳通书法自幼练笔起,主要是学习传承欧阳询的书艺技法。
欧阳询是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欧阳頠历任隋朝使持节、都督衡州诸军事、安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职,父亲欧阳纥二十岁随父从军,骁勇善战,后任都督交、广等十九州诸军事、广州刺史等职。欧阳询本人在隋末任太常博士,武德五年(622年),归降唐高祖李渊,后投秦王李世民部下,任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等职,受封渤海县男,于贞观十五年去世,享年八十五岁。
欧阳询是“欧体”楷书创造者,欧体传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等,并以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著有《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等书法论著,系统总结书法的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技巧与美学认识,是一份珍贵的古代书法理论文化遗产。欧阳询写的《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唐人楷书第一”。欧阳询楷书特点,书写圆正,笔力凝聚,质朴刚健,正中寓欹,字势巧构,规正结体,长短切当,粗细相宜,被学书者誉为最适合初学的书法临摹字体。
欧阳询存世书迹多见于法帖,博物馆藏也有数件墨迹本,例如,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墨本《卜商帖》、《张翰帖》,辽宁省博物馆藏有《行书千字文》、《仲尼梦奠帖》,另在上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欧阳询《古文四六行》书卷,不幸被外国探险者买走带到法国,现收藏于法国国家图书馆。国内民间收藏发现了多件欧阳询书帖,包括长卷、手卷本行楷书体,在此展示两件(图1—2)。
欧阳询在书史地位仅次于王羲之,其四子欧阳通也是唐代书坛名流,并在官场也是大有可观、未来可期人物,欧阳通凭门荫入仕,起家秘书郎,迁中书舍人,后任怀州刺史、卫尉卿、殿中监、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刑部侍郎、金紫光禄大夫,册封渤海县子等,前途大好,一帆风顺。然而在欧阳通升任副宰相官职不久,权倾天下的武后(武则天),扰乱朝纲,欲立武氏族人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侄子)。在事关皇族基业落入异姓之手的凶险时刻,欧阳通挺身而出直面武后,泣谏依循唐规典制,请求更改命令,立李显为太子,欧阳通光明正大、无所畏惧的气势,令武则天不能容忍,怀恨在心,指使酷吏来俊臣陷害欧阳通下狱。
来俊臣是何人呢?来俊臣是靠投机拍马,专事告密获得武后信任,对朝廷“妄议”武后官员,大兴刑狱,充当打手,捏造罪状,置人死地,被其妄判冤杀的皇亲老臣达数千人。来俊臣对欧阳通用尽酷刑未能就范,继而借别人之口诬陷欧阳通等人谋反,处以死刑并抄家没收财产。直到14年之后,宰相张柬联合众臣发动“神龙政变”,迫使高龄病重的武则天退位,尔后唐中宗李显复位称帝大赦天下,对武则天时期诸多冤假错案重新审理,欧阳通终获平反昭雪,唐中宗并下令返还查抄的欧阳通全部家产,为欧阳通立庙祭祀,允许欧阳通长子入仕,继承欧阳通爵位。
欧阳通书法才艺渊源家法,尽学父书,书法成就素负盛名,头角峥嵘,在世与欧阳询合称为“大小欧阳”。同时,欧阳通高居官位,凭借书坛与官场名气的影响力,应有许多书法作品传世,然而历史与预想相反,欧阳通传世作品极少,或与激怒武则天被杀,书法作品遭到封禁查抄有关,若不是有欧阳通书迹刻石未毁,恐怕后世难以见到欧阳通书迹。当代仅存欧阳通书迹《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两块碑刻法帖留迹于社会(图3—6)。
《道因法师碑》原位于长安怀德坊慧日寺,北宋初年被移入文庙,现存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该碑全名为《大唐故翻经在德益州多宝寺道因法师碑》,镌立于唐高宗龙朔三年(663年),唐朝宗室大臣、唐玄宗李隆基之孙李俨撰文,欧阳通撰书,书体刚劲有力,笔划挺拔瘦硬,既有浓厚隶意,又具欧楷风韵。
《泉男生墓志》于唐高宗调露元年(679年)刻立,记述了高丽人泉男生生平事迹,由宰相王德真撰文,欧阳通书碑。1921年出土于河南洛阳城北,先后收藏于河南开封市博物馆、河南省图书馆、河南省博物院。此碑书法严整峻美,结字雅正,恣肆奇崛,落笔遒劲,为唐代墓志中上品。
欧阳通为大唐江山社稷,刚直不阿,不畏权贵,被卷入宫廷争斗,成为牺牲品,唐代书坛初露头角的新秀突然陨落,书法作品几无灭迹,世间仅存《道因法师碑》、《泉南生墓志》两座碑帖,无不令人痛惜。有幸是民间收藏发现欧阳通墨迹书卷,书卷为纸本,长约240cm,宽29cm, 书写51行、约200字正楷书体,单字大小约5—6cm,文本内容是欧阳通代表作《道因法师碑》其中节录,以下作分段展示(图7—12)。
书卷左端有欧阳通落款(图12红框内),并写“撰并书”字样(蓝框内),表明《道因法师碑》文本也是欧阳通创作的,不是史料记载那样,由唐玄宗李隆基之孙李俨撰写的。
书卷右端前隔水处签条,由元代文学家、词曲家、书画家张雨(1283~1350),题写“得寿殿真品宝藏”等字(图13右),“得寿殿(宫)”是宋高宗赵构晚年退位居所。题首由元代诗人、书画家唐棣(1296-1364年),题写了“欧阳通书迹”五字(图13左上)。
尾跋题字者依序有(图13左下),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王安石(1021—1086年),南宋官吏、文学家、史学家、诗人陆游(1125-1210年),元代官吏、书法家邓文原(1258年-1328年),明初官吏、政治家、学者王直(1379-1462年)等。
书卷钤盖皇家玺印与名人私印约40枚,其中官印有宋徽宗赵佶“御书(葫芦印)、双龙图形(圆印、方印)、内府图书之印”;宋高宗赵构“真閤、奉华堂印”;元文宗图贴睦尔“天历之宝”;清康熙“宣文之宝、体元主人”;清雍正“雍正御览之宝”;清乾隆“乾隆御览之宝”(方印、椭圆印)、八徵耄念之宝、道宁斋、三希堂精鉴玺、宜子孙、古稀天子、乾隆辰翰、惟精惟弌、御书房鉴藏宝”等。历朝官吏与书画名流的钤印有,北宋文彦博,南宋贾似道、马远,元代唐棣、邓文原、仇远,明代华夏、项圣谟,清代王原祁、宋荦、耿昭忠、周於礼等。可见民藏版书卷传世路径清晰,溯源可寻,另有数枚印迹因文字模糊尚未辨识。
书法史上唐朝是书法发展的鼎盛时期,楷书欧、颜、柳、赵四大家,唐朝占据了三位,还有张旭、怀素草书尊称为草圣,及有诸遂良、虞世南、薛稷、孙过庭、徐浩等一批书坛巨匠名流,书体各异,技艺出众,彼此辉映,难分伯仲。欧阳询是其中拔尖人物,独创的欧体楷书,不但被誉为“楷书之极则”,成为后人学书典范,而且欧阳询行、草书艺,同样技高一筹,作品堪比书圣王羲之。
欧阳询的书法成就,在书史声名藉甚,登上巅峰,欧体“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又如金刚瞋目、大士挥拳”(摘自唐人韦续书评)。《宣和书谱》称欧阳询书为翰墨之冠。甚有称欧体为“楷圣”。唐代大小欧阳书法,如说欧阳询作品是璀璨珍宝,那么欧阳通则是明珠蒙尘,不为人知,欧阳通在史册与书坛,不仅是为弘扬欧阳家风忘生殉义,而且为继承家学,创新欧体作出成就,终将英名长存,流芳百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