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712炮战”有多惨烈?叶帅:淮海战役后,没见过这么多尸体
中越“712炮战”有多惨烈?叶帅:淮海战役后,没见过这么多尸体
1984年7月12日,中越边境老山前线爆发了一场激烈的炮战,这场战役被称为“712炮战”。在这场持续了十几个小时的炮战中,解放军炮兵共发射了3400吨弹药,给越军造成了重大伤亡。本文将详细回顾这场战役的背景、过程和结果,以及其在军事史上的重要意义。
1984年7月12日,松毛岭上的炮声总算慢慢停歇了。越军一场大规模的反攻,又一次败得很惨。
在老山前线,他们的尸体随处可见,数量多得连叶剑英元帅看了都觉得特别惊人。
他瞧了战场的照片后,跟身旁的工作人员讲:“淮海战役打完,我可真没再见过这么多敌人的尸体。”
叶剑英元帅上战场的次数不多,不过在情报、统战等工作方面,他可是泰斗级别的人物。
他对战争特别了解,也晓得战场上有多惨烈。淮海战役里的双堆集和宿县那两场恶战啊,参战双方的损失数字都大得惊人。
叶剑英元帅能想起淮海战役,那得是一场什么样的战斗啊?越军到底为啥会出现这么重大的伤亡呢?
解放军是不是用了啥秘密武器啊?下面呢,咱们来回想一下两山轮战里特别重要的“7.12炮战”,瞧瞧我军炮兵超神的这一战。
1979年2月,当时马上就要进入经济建设时期了,得有个和平的外部环境啊。而且越南老是骚扰我国边境,太频繁了。为了给他们个教训,同时也为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的外部环境,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就打响了对越自卫反击战。
在战争还没开始的时候,越南人在纸面上的实力特别强,他们压根就没想到自己会打败仗。结果呢,战争开始才一个月,解放军就打到离他们首都河内很近的地方了。
可是,越南人不承认自己输了。在咱们军队主动撤兵后没多久,越军为了挽回颜面,就老是来骚扰我国边境,还越境杀人,制造惨事呢。
解放军展开反击,在老山、者阴山一带和敌人争夺起来,两山轮战就这样开始了。
1984年的时候,两山轮战到了最激烈的阶段。越军为了抵挡我军的反击,干脆在老山、者阴山那一片修了永久性的工事。
可是这些东西,都没什么用。这一年的4月,解放军靠着优势炮火的支援,完全拿下了两山地区。
越军不服输,6月的时候出动两个团的兵力发起进攻,最后还是损失得特别惨。
这时候,越南国内已经有了要求和平的声音,国际形势也在发生变化。要是越军在战场上拿不出战果,不管是对国内还是国外都没法交代。
就这样,一个名为“北光”的作战计划出台了。转瞬之间,越军在前线上突然玩起了无线电静默,接二连三的挑衅举动也都停了下来。
这些表现不寻常,反倒让人有点不安。
越南那边故意搞些玄虚的事儿,可解放军才不会被他们带偏呢。咱解放军虽说还不清楚敌人到底要干啥,但是该做的准备可是一点儿都没放松。
这时候,中国的军工实力和以前可大不一样了。为了对付敌人说不定啥时候发起的进攻,我方调来了八百多辆汽车,不停地往前线运送物资。
在刘昌友将军的指挥下,七百多门大口径火炮都已经准备好,每门炮的基础备弹量达到了三个基数。
不管是谁,要是面对这样的中国炮兵,那都得面临一场噩梦。
解放军的指挥员当然也清楚,越军的火力非常凶猛。
这个以前像小老弟一样的家伙,靠着其他国家帮忙,现在完全成了个“火药桶”,它的武器弹药多得很,数量不比自己少呢。
光是老山周边,越南就摆了一百八十多门重炮呢,其他方向的重炮还没算进去。越军炮兵整体的实力,不比解放军差。
这时候要是想赢的话,就得有一些特殊的装备才行。
没过多久,一些形状奇特的玩意儿就被中国的军车拉着,运到了前线附近,这东西就是辛柏林反炮兵雷达。
辛柏林反炮兵雷达是当时特别先进的相控阵雷达,它能根据敌人火炮射击的弹道数据,算出对方炮兵的精确位置。
这种武器是在中国和西方关系破冰之后,从英国买来的。这一回,越南人可得好好尝尝它的厉害。
解放军这边都准备好了的时候,越军那边也开始行动了。这一回啊,他们集合了1.8万人,打算朝着老山的松毛岭发起一次进攻呢。
而这当中的316A师,也算是所谓的王牌部队了,其士兵的战斗力可不能小看。
不过,一开始他们就陷入了被动局面,毕竟在情报工作这块儿,我军一直处于领先地位。
1984年7月11日晚上23点50分,解放军的监听人员收到了越军电台的讯号。
我军高效地破译了消息,得知敌人活动变得频繁,这消息很快就送到了前线指挥官的案头。
三个小时过后,有个消息传了过来,这一回敌人的电文就四个字:开饭完毕。很明显,这是句暗语。
这段时间越军的行为很是诡异,我军指挥员据此断定,这是他们要发起进攻的信号。
我军指挥部想知道敌人的主攻方向,马上让炮兵朝着几个事先定好的地方开炮,做十分钟的火力试探。
就在这个时候,时间是7月12日早晨4点50分。从这一时刻起,“712炮战”就正式开始了。
炮击一开始,监听部门很快就截获了更多越军信号,这些侵略者都在向他们的指挥官汇报损失状况。
而这情况啊,简直就是解放军想要的。看他们的战报,我军很快就把他们的主攻方向分析出来了。
接下来,自然就会有密如雨点般的火力覆盖了。
不过呢,越军的战斗素质确实很过硬,兵力上也确实占优势。
在前沿阵地那儿,他们悄悄集结了6个主力团,打算找机会冲锋,拿下松毛岭。
解放军的炮火密度尽管很大,可他们还是承受着巨大伤亡,一点一点摸到了我方196高地的下面。
196高地总面积不大,能容纳的守军数量有限。为了不让敌人把这儿当成突破口,我军之前就埋了好多地雷。
敌人往高地下方前进了三五百米的时候,地雷突然被触发了。
我方守军被剧烈的爆炸声惊觉,马上拿起电话呼叫后方给予火力支援。
炮兵立马行动起来,朝着196高地前沿几百米的地方进行了火力的密集投放。这一通猛轰,让正在悄悄前进的敌人死伤惨重。
可是,这时候的越军纪律性强得很,居然没有一个人因为战场上的惨状就叫嚷起来,也没有一个人往后撤。
我方守在阵地上的军人拿着望远镜瞅了老半天,一直都没瞧见阵地前面有任何动静。前线的指挥员就渐渐放松了警惕,连炮火支援也停了。
然而,解放军指战员没想到的是,两个连的敌人已经悄悄摸到了高地下面。
大概6点的时候,“砰”的一声枪响,敌人就开始冲锋了。两边兵力差得太多了,所以过了十多分钟,阵地就失守了。
要是敌人拿这个当突破口接着进攻,松毛岭阵地就会特别危险。
紧要关头,解放军炮兵又一次展现威力。他们以142高地为中心,不停地向外放炮。炮弹出膛形成的火光就像一圈圈圆形的火墙,持续向四周扩展。
解放军前些日子积攒的弹药,这回可算是派上用场了。我军这炮火一拦,越军的后续部队一直都没办法支援前沿部队。
他们那两个连已经占领了196高地,完全成了孤军。
敌人没办法得到支援,可我军后续的力量却能源源不断地跟上。没一会儿,一排排解放军战士就端着步枪、轻机枪、迫击炮之类的武器,朝着196高地开始反攻了。
越军真的很顽强,不过战前他们特意轻装,每人就只带了90发子弹和4枚手榴弹,火力特别不足,没一会儿就到了弹尽粮绝的地步。
没过多久,这一批敌人的先头部队就全被消灭光了。
越军当然不服输啊,所以就把自己的重炮旅给调了过来,打算给自家步兵提供火力支援呢。
可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自己炮弹还没打出几发呢,解放军的炮火就朝着他们轰过来了。那炮火打得特别准,就好像长了眼睛似的。
没过多久,越军的炮兵就只能仓皇撤离,没办法再给步兵提供支援了。显然,我军已经掌握了他们炮兵阵地的位置。
这种情形,曾让越军怎么想也想不明白。他们知道解放军的情报工作很厉害,可自己的炮兵刚一露面就被打击了,就算情报工作效率再高,也不可能这么快吧?
其实啊,这跟情报工作真的没啥关系呢。之前咱们就提到过,我军老早就把从英国进口的辛柏林反炮兵雷达拉到前线去了。
越军炮兵只要敢开炮,炮弹出膛的轨迹就会马上暴露他们的位置。这时候,解放军炮兵要是不朝他们开火,那可就有点“不地道”了。
越军炮兵被武器装备碾压得毫无办法。他们的步兵呢,在我军炮火下也只能艰难前行。
解放军炮兵有这么大的优势,也没手软,大炮一个劲儿地喷火舌。
这一回的炮战啊,是从早上四五点就开始打了,一直打到下午四五点。等敌人全都撤退了,咱们的军队才停止开火。
最后统计下来,我军炮兵在十几个小时里打出了三千四百吨弹药,每个装填手平均上弹量达13吨。
在亚洲,这样的炮火密度没有对手了。
事后统计表明,越军这一战折损了三千多人,战场上到处都是尸体。这种惨烈的状况,在世界上都很罕见。
随军的情报人员为了展示战果,拍了现场照片送回首都北京。
叶剑英元帅见多识广,他看到照片以后,也忍不住感叹:“淮海战役之后,我还真没瞧见过这么多敌人的尸体呢。”
我军出于人道主义,通知过越军来收尸。可越军呢,不但不领情,还借着这个机会继续挑衅,朝着我哨所开枪,那我军肯定得反制他们呀。
有了几回冲突以后,他们就不来了。
那些越军尸体没人管,后来都是咱们这边的军民给帮忙埋了的。让敌人能入土为安,这也算是军人的人道主义吧。
对敌人来说,“712炮战”特别惨烈,威慑力自然也很大。
打那以后,越军就再也没发起过大规模的进攻,连相关的计划都没再有过。
中越双方又这样“小打小闹”了四五年,最后彻底停火了。
用一场血腥的战斗换来和平,值不值呢?我觉得值。
要是不狠狠揍敌人一下,就由着他们继续瞎折腾,到最后两边的损失,恐怕就不止三千人那么点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