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胶东花饽饽:非遗传承遇上网红经济,日销两万单

创作时间:
2025-01-21 23:40:0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胶东花饽饽:非遗传承遇上网红经济,日销两万单

2025年春节前夕,山东省青岛市的花饽饽店生意火爆。在一家花饽饽店,工作人员正在忙碌地制作花饽饽。他们把面团搓圆搓长,用果蔬汁调制颜色,用模具刻出五官,再给它披上“醒狮帽”,周围点缀上“福袋”“元宝”等喜庆元素,一只可爱的“萌蛇”花饽饽就做好了。据了解,这家店花饽饽线上线下一天的销量达两万单左右。

胶东花饽饽,这种源自古代胶东地区的传统面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2009年,胶东花饽饽民俗被列入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胶东地区春节期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民俗。

01

传承千年的文化符号

在胶东地区,花饽饽不仅是食物,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古人认为,食物的形状与人们的命运息息相关。根据五行理论,不同色彩和形状的花饽饽能带来不同的好运。因此,在春节期间,花饽饽常常被制作成各种吉祥图案,如鱼、龙、凤等,寓意着年年有余、风调雨顺。

花饽饽的制作与岁时节令密切相关。农历新年是庆祝新一年的开始,家庭团聚,亲朋相聚,在这个特殊的时刻,制作花饽饽不仅是一项美食技艺,更是一种传递祝福的仪式。制作花饽饽的讲究与行家里手使用的工具、搭配的馅料,都反映了地方文化的深厚底蕴。

02

精湛工艺与创新融合

胶东花饽饽的制作工艺独特而精湛。以山东省莱州市禧宝花饽饽生产基地为例,80后年轻人任万青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大胆创新。她保留了龙的威严与尊贵,将原版手持的盾牌和剑换成了笔和书,同时结合书生形象,让龙头戴上贤冠,身着长袍,将传统工艺与儒家文化、现代审美完美融为一体。

在制作材料上,胶东花饽饽坚持使用纯天然食材。如绿色使用菠菜汁,红色使用红曲米,黄色使用南瓜等。花饽饽是用牛奶、鸡蛋发酵而成,主打好吃,口感美味又营养。

为了满足现代审美和市场需求,胶东花饽饽在造型上也进行了大胆创新。除了传统的鱼、龙、凤等造型,还开发了醒狮、生肖、福袋等新造型,甚至将卡通形象融入花饽饽中,深受年轻消费者喜爱。

03

传统技艺的现代传承

在威海市文登区,26岁的林鹏是花饽饽的青年传承人。他的父亲林荣涛制作花饽饽已有30多年,是老一辈胶东花饽饽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林鹏从小就生活在一个花饽饽的世界,家里面板上的面剂成了他最好的想象力启蒙,做出来的花饽饽不仅好玩,还香甜可口。

如今,林鹏是威海市文登区一家花饽饽生产企业的车间主任,带领数十名工人批量制作花饽饽。话语不多的林鹏,喜欢安静地钻研技艺,他说:“我喜欢研究复杂精美的造型,让花饽饽成为一件精美艺术品。”父亲如高山在前,但林鹏凭借从业7年的沉潜钻研,青出于蓝,形成了自己的艺术风格。

为了更好地弘扬制作花饽饽这项技艺,林鹏的父亲还成立了“林荣涛花饽饽工作室”。“现在是花饽饽从山东走向全国的阶段,来威海学习的人越来越多。”林荣涛告诉记者,年轻人的加入,正让花饽饽这一传统非遗快速现代化、生活化,越来越多的人得以认识花饽饽、喜欢花饽饽、吃上花饽饽。

在互联网时代,胶东花饽饽的传承方式也在不断创新。许多传承人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制作教程,吸引年轻一代学习和了解这一传统技艺。威海宝妈“小灰兔~”就是其中的代表。她将各种蔬菜、水果的汁液,调和成彩色的面团,为的就是让花饽饽味道更好、营养更丰富、色彩更淡雅,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今年正好是龙年,我就将传统非遗文化结合龙的外观,精心设计了龙形花饽饽。祝愿所有人在新的一年里,龙年行大运,祥瑞照门庭。”李女士说。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创新才能更好传承。人们透过这些花饽饽,仿佛看到了胶东人家浓浓的乡情,如今,威海的传承者们通过不断创新,为传统文化注入新元素,将花饽饽的传统工艺与现代审美融为一体,让古老的非遗在现代社会中焕发了新的生机。

胶东花饽饽,这门传承千年的传统技艺,在新一代传承人的努力下,正以创新的姿态融入现代生活,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乡村与城市的文化桥梁。它不仅承载着胶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持久魅力和旺盛生命力。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