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债务重组"骗局:揭秘手法与防范要点
警惕"债务重组"骗局:揭秘手法与防范要点
近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发布风险提示,提醒广大群众警惕不法贷款中介以"债务重组"、"债务优化"为名进行的诈骗活动。这类骗局不仅可能导致个人财产受损,还可能引发个人信息泄露等严重后果。
揭秘"债务重组"骗局手法
所谓"债务重组",通常是指不法贷款中介以帮助消费者解决债务问题为幌子,诱导其进行"借新还旧"或申请高息过桥垫资。具体手法主要有两种:
借新还旧:不法中介以"债务优化"为名,为贷款偿还压力较大的消费者推荐无抵押信用贷款,协助办理相关手续,并促成贷款机构发放贷款,用于"置换"原有贷款。在此过程中,中介会根据消费者征信情况收取高额手续费。
高息垫资:不法中介以"养征信"为名,诱导消费者申请垫资,再帮助其申请贷款偿还垫资。中介首先收取一笔不菲的垫资费,贷款成功后再按放款额一定比例收取高额服务费。
骗局背后的风险重重
这类"债务重组"活动存在多重风险:
经济损失:不法中介会收取各种名目的高额费用,如垫资费、服务费等,消费者最终承担的综合资金成本往往远高于正常银行贷款利率。
个人信息泄露:在"重组"过程中,消费者需要提供大量敏感信息,包括身份证号、银行账户、家庭成员信息等,这些信息可能被非法利用或买卖。
法律风险:部分中介可能诱导消费者通过编造虚假理由、使用虚假证明材料等手段获取贷款,这种行为涉嫌骗取银行贷款,消费者可能因此承担法律责任。
如何防范"债务重组"骗局
面对"债务重组"骗局,消费者应提高警惕,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谨慎对待中介宣传:不轻信"债务重组"、"债务优化"、"免抵押担保"等诱人承诺,避免陷入虚假宣传陷阱。
选择正规金融机构:如有融资需求,应通过银行等正规金融机构办理业务,不要轻易相信非持牌金融机构的中介活动。
保护个人信息:妥善保管身份证件、银行卡等重要信息,不轻易委托他人代为办理金融业务。
增强法律意识:了解基本金融知识和法律法规,遇到疑似诈骗活动及时向相关部门举报。
理性对待债务问题:如遇债务困境,应及时与债权人沟通,寻求合法合规的解决方案,不要轻信"快速解决"的承诺。
金融监管总局提醒,不法贷款中介并非依法取得金融许可证的持牌金融机构,其从事的中介活动主要是了解贷款需求、编制材料、申请贷款的居间行为,并非贷款合同当事方。建议消费者合理评估自身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做好收支筹划,通过正规金融机构、正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符合条件的可以积极申请无还本续贷,并按照约定用途使用贷款,避免挪作他用,产生违约责任,影响个人征信,甚至承担刑事责任。如对有关业务存在疑问,可通过金融机构官方网站公布的热线等进行咨询核实。
总之,"债务重组"骗局是当前金融诈骗的一种新变种,公众需提高警惕,增强防范意识,选择正规渠道办理金融业务,避免上当受骗。